


图/舟颜
旧岁既往,新年已启。
盘点2014年发生的那些文化人物和事件,令人或振奋、惊艳,或沉思、惋惜。笔者不禁想起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句话:“研究现代化的学者都不断提出论证,认为文化在形塑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上,是一个关键元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文化是民生必须,是国家大计,我们的生活内容,尤其是我们的生活品质,其实完全被文化所左右……”所以,通过文化,我们不仅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也可以看到时代生活的万千气象,它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镜像,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悲喜剧的拼图。
2014年,这些文化风景让我们难忘——
4月,有着悠久历史的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始尝试“深夜书房”,全天候24小时营业不打烊,这激起了阅读文化的连锁反应,杭州、郑州、广州等地的24小时书店纷纷涌现。这标志着深陷生存困境的实体书店在新经营模式下的文化“突围”,更为“全民阅读”点燃了希望的灯火。
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后,“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也成功入选。这再次提醒人们,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理想,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9月,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北大哲学资深教授、国学大家汤一介在北京逝世。人们从汤先生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文化追求,什么是精神信念,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汤先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打动了我们,开阔了我们的心胸,唤起了我们内在灵魂的追求。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总书记的论述触及了我们时代的文艺属性问题、文艺的通俗和低俗的区分问题、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及文艺的时代使命和职责等等,是我们观察和解决当下文艺问题和症结的指导方针。
除此以外,还有因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引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突围的热议;因《黄金时代》带来的“萧红热”,引发对再现历史人物应怎样避免娱乐化甚至庸俗化倾向的思考;琼瑶起诉于正抄袭,掀起大家对一切抄袭、剽窃、非法改变别人作品的声讨;首届路遥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评奖活动的不平静,引发大家对国内文学奖权威性、公信力的质疑……
文化学家说,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象。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时时都在涌现新的文化现象、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因此,这才有了时代文化风景的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