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了解,不论是网站还是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关于癌症的各种“知识”,其中不乏耸人听闻、被广为流传的信息。比如,一篇标题为“五年不感冒发烧属于癌症前兆?”的文章最近就在朋友圈疯传。还有的保健食品更是大肆宣传抗癌神效。
这些观点和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对抗击癌症是普及知识还是扰乱视线?
与患者接触不会传染
对于传言“酸性食物”“甜食”会导致癌症的说法,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毕晓霞表示,现代医学中没有酸碱体质之说。
肾脏负责维持血液的PH值只在很小的正常范围内浮动,人体的血液不可能单靠吃所谓的酸性食物就能变酸。而“含糖食物会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更是无稽之谈,“吃糖”和癌症毫不相关,这些谣传都是对合理饮食建议的误读。毕晓霞的建议是多吃蔬菜、杂粮,白肉和鱼类,少吃糖、红肉或者加工肉制品,少饮酒,尽量保持食物多样化。
对于网络上流传“咖啡灌肠能治胰腺癌”“吸食大麻能治肺癌”等耸人听闻的“料”。毕晓霞表示,这些“料”并没有站得住脚的证据,这些号称“天然”“奇效”的疗法不过是有人抓住癌症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市民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偏方,有问题应当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解答。
关于癌症具有传染性的说法,毕晓霞则明确指出,健康人与癌症患者进行日常接触不会传染癌症。至于遗传性,毕晓霞表示某些癌症像卵巢癌、结直肠癌等的确具有一定遗传性,但遗传的也只是一些致病基因导致的自身细胞突变,而不是癌症本身。她建议具有家族癌症倾向的人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多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情况。
保健品抗癌纯属忽悠
除了上述说法,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产品也被扣上了致癌的帽子。“染发剂中含有的苯二胺导致脑癌”“手机中的辐射会增加癌症发生率”……这方面的说法在网上流传甚广。
毕晓霞称,并未有研究证明苯二胺与癌症之间有必然联系,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辐射量一般都控制在安全值内,也就是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的范围内。不过,毕晓霞建议还是应适当的少染发,少玩手机。
一边是把正常产品说成致癌,另一边则是号称对抗癌防癌有特殊疗效。目前,很多商家抓住近年来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心理,纷纷推出各种号称“有防癌抗癌功效”的保健食品,有些保健品甚至打出“抗癌有效率可达90%以上”“能精确杀伤癌细胞、提高免疫水平”“有效缩小肿瘤防止复发和转移”等宣传字眼。久病难愈的癌症患者,往往把这些保健品当成救命良药。
对此,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可的27种保健功能中,并没有“防癌抗癌”这一项。早在1996年、1997年,当时卫生部确实批准了部分可标有“卫健字”的防癌抗癌保健食品。当年的“卫健字”批号没有使用年限,导致目前还有少量的有“卫健字”批号的抗癌保健品。但是到2000年,这些就被取消了,因此现在根本不可能有所谓新研发出来的抗癌保健品。
“如果这些保健品的功效真如宣传一样,早就做成临床药物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称,从临床上看,服用这些抗癌保健品的肿瘤病人,与从未服用的患者相比,病情发展状况没有明显差别。很多人由于化疗痛苦或其他原因,服用一些保健品后确实有一些心理安慰。“这些保健品不仅不靠谱,还经常有病人服用保健品后就不好好吃药了,造成病情延误或加重。”多位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说,由于抗癌药物的副作用较强,一些病人特别是老年人难以忍受痛苦,加上听信广告和推销人员的说辞,花费重金购买大量抗癌保健品服用。专家提醒,对于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服用抗癌药物,切不可听信广告忽悠,用所谓抗癌功效显著的保健品代替药物。
预防癌症知识来源得靠谱
当今许多人仍然谈“癌”色变,认为人面对癌症时束手无策。毕晓霞说,最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的办法就是病因预防,也叫一级预防,即通过积极预防和干预,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有40%的肿瘤可以预防。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三分之一的恶性肿瘤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可以治疗。毕晓霞建议市民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面对网络上众说纷纭的癌症知识,究竟要如何辨别真假?除了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之外,一些靠谱的医学专业网站和资料也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据介绍,美国癌症协会(简称ACS)每五年都会面向大众发布一期关于饮食、营养和体育运动与癌症预防之间关系的报告。2015年更新的这一期发表了31条防癌指南,指南中详尽地列举各种癌症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应的食物摄取要求。此外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简称CSCO)也有专门面向大众的网站,时常会发布癌症方面的知识。(综合《南方日报》 新华社)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