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jindunwenhua@163.com
金盾文化网 >主页 > 警界文化 > 两条江的两支民系----《龙岩传》研讨会在龙岩举行

两条江的两支民系----《龙岩传》研讨会在龙岩举行

2021-01-28 16:09 来源:新星出版社     作者:

关注金盾文化网



       近日,由福建省作家协会、龙岩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闽西日报社共同主办的《龙岩传——两条江与两个民系》作品研讨会在龙岩云龙阁举行。

       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陈毅达,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林秀美等领导以及龙岩部分作家代表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龙岩传》作者马卡丹介绍了创作心得和体会。与会作家、评论家围绕《龙岩传》的内容、写作手法、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研讨。当天还举行了作者赠书仪式,并举行经由出版社授权的《龙岩传》改编拍摄电视系列片签约仪式。

       《龙岩传》一书由土生土长的客家人马卡丹、李治莹两位作家创作,他们秉承严谨的写作态度,查阅无数史料,走遍闽西大地做田野调查,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写就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追本溯源的历史教科书。

       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龙岩传》,是“丝路百城传”大型丛书系列之一。龙岩本质上是移民城市,中原移民的后裔在此生息繁衍,海外移民的祖先由此出发远航,汉民族两个民系在此碰撞与磨合,多元文化在此混杂与交融。全书从闽西中古之前文明说起,全景式的细述民俗的起源变迁,以及海丝史上彪炳史册的人物事迹,一直到近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探索出路振兴国家的关键地域——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作者以典雅的语言,艺术地呈现出了两条江(汀江和九龙江)、两支民系(客家人与河洛郎),以及两个州(汀州府和龙岩州)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和发展,为故乡龙岩谱写出了一曲山与海的交响诗。
 

 
 

媒体人眼里的《龙岩传》-------

《龙岩传》,从内容到形式的风力美
 
宋客
福建省龙岩市闽西日报主任编辑
 
       把一座城市作为艺术再造的意象或生存状态的历史描摹,赋予城市丰沛的感情和温暖的怀想,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举。
 
       《龙岩传》(马卡丹、李治莹著,新星出版社,2020)正是把福建汀江、九龙江流经的广袤土地——赖以衍生闽西文明的人群及其创造作为创作的认知,以历史时空的节点为经,以文化流转的根植、成长、绽放为纬,深情描画这块土地所固有的厚重沉雄,深邃久远,以丰赡的史识和细腻的笔法解剖两江文明的“分”“合”历程。浓墨重彩的语境,更多的是历史规律的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信仰的叩问,是两种文化的交融以及中原文明传承的哲思,是立足现实走向世界拥抱海洋的向往。全书气脉贯通,纵横捭阖,大开大合,运动不息,见微知著,语言灵动,令人爱不释手,掩卷沉思!
 
       从主题看,《龙岩传》描写的是这座城的历史脉络、风情风物,揭示了这座城的精神内核、社会理想,这就是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先报本、爱国爱乡,崇文重教、开放包容,彰显了永不懈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龙岩传》把闽西历史的发展阶段按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变更作为假定的节点,即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闽西大地首创“新罗县”,再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的设立,再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岩州的设立,然后抓住这些节点,尽情铺陈这些节点之间及其延伸时段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事象,追寻闽西文明进步的跫音和发出的回响,把历史和文化、传统和现代、现实和未来、固化的风物和活态的传承、缜密的考据和心灵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让人领略从远古走来的闽西大地是那么壮阔温润,以至发出琥珀般的幽光。
 
       从实质看,真正开启闽西大地文明序幕的是受西晋“五胡乱华”侵扰,受流离之苦而不得不南迁的北方汉人。这些北方汉人心怀中原文明的薪火,一路受自北而南的文明星光的照耀,特别是与南中国古已有之的畲、瑶、百越族群文化的浸染,最后在闽粤赣边形成客家大本营,形成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浩浩汀江成为哺育客家文化的温床,唐代中期汀州的设立就是接纳轰轰烈烈的八方移民聚居闽西大地的明证。然而,由于北方汉人南迁路线的选择不同,特别是唐代前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征战漳州,陈元光成为漳州首任刺史(唐垂拱二年,686年),“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以九龙江为生存命脉和沟通渠道,又造就了以龙岩、漳平为中心地域的龙岩闽南文化。这两种文化在闽西大地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共同承担传承中原文明的使命,成为闽西文化特质底色。
 
       从史识的角度,《龙岩传》吸纳了客家文化的最新学术成果并丰富其内涵,使“正统的历史”更加丰满。历史是一条浩荡的江河,为一座城市立传绝不可能像历史学界的引经据典、冗长考证,而是只能撷取最具代表性的浪花或片羽,向纵深挖掘,向周边拓展,这不仅考量一个作家的智慧,更考量一个作家的历史鉴别力。对此,“艺术家一方面有最高度的敏感和热情,一方面又有最高度的冷静或奥林匹亚神的静穆。敏感和热情是指艺术家融会到他心灵机构里去的丰富的素材,冷静和静穆是指艺术家控制和征服感觉与热情的骚动所用的形式。”([意]克罗齐《美学原理》)在实际写作时就需要有勇于裁切、适当取舍的胆识,对于一般的历史风物、遗传风情着意描摹,而对于历史学界的最新学术成果及时吸纳,唯有如此,作品才能立稳根基,也才能更可亲可信。如,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客家先民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纯粹的北方汉人说”,或“南方土著说”。《客家通史》(林开钦著)一书认为,“北方南迁汉人和参与融合的原住民、少数民族都是客家先民”,观点新颖,科学准确,应者景从,《龙岩传》正是吸收了这一最新观点,论说“客家是多源的,客家的源头不仅仅在中原,至少,闽西地域以畲族为主体的土著,也是客家的源头之一。这,或许就是今日的客村常常带‘畲’字的缘由。”(35页)这一立论,不但更加逼近历史真相,还丰富了立论本身的内涵。关于历史上“汀州州治所在地”的考证,也延引了厦门大学历史系最新的考古成果,认为在“上杭县临城镇九州村”,“九州”乃“旧州”的音转。基此,作者曾赶往上杭实地一探虚实,目睹城墙基址、唐砖、古渡口遗存,听闻考古学家的指点,结合典籍所载,得出结论“最初的汀州州治设在此地应无疑义。只是,州治在此设立大约只有20年,在唐天宝末年(756年)之前便迁到东坊口。”(58页)这个“结论”是否信史姑且不论,但起码给后人指明了方向。此外,对于乡村社会的结构、民间信仰的功用、岩漳信俗的流传、海外拓殖的历程等,均在吸取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春秋斧削,聚焦阐发,有时引而不发,理性节制,足见作者审美的鉴别力和艺术再造的深厚功力。
 
       从文艺的角度,《龙岩传》以优美的语言营造灵动的语境叙说闽西文化的璀璨,使“灿烂的文化”更具质感。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循着“知觉—直觉—概念”而循序渐进,而《龙岩传》的视角却是从已有的“概念”入手,再“直觉”唤醒心中的情感、再到“知觉”具体的风物,从直觉的感知中反过来求证概念的精准,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已有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以文学的力量彰显以至引发阅读的快感,在人的内心产生长久的共鸣。
 
       这种创作方法,我们姑且适配于“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在书中,作者以一个行走闽西大地的“旅人”形象示人,睹物思人,思绪翩翩,演绎还原,或回想,或眺望,或抚摸,或感怀,如海潮般奔涌的情感扑面而来,用温婉的文字寄语曾经走过的土地、看过的风物、聆听的故事,充满血质的叙事范式使龙岩文化的绚丽多姿更显无限的张力。
 
       这些叙事的清新隽永和优美风雅,一如“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情境交融、描声绘影、形神兼备、写意传神,道出了闽西文化的气韵、韵味、境界。于情,有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于事,有历史底蕴的沉稳含蓄;于理,有揭示矛盾的理智严谨。这一方面说明作者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才华,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者驾驭创作法则的具体本领。
 
       从融合的角度看,《龙岩传》通篇贯穿着历史文化“千枝一本,万脉同源”的学术理念。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就闽西这个视阈而言,一切文化的根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乃至历久弥新,尽管这个过程有土著文化的融合,但并不能撼动融合过程中汉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就闽西“两江文明”的生成和碰撞而言,彼此融合,并行不悖,并不能以简单的人口的多寡和地域的阔窄而武断地作出评判;两种文化不同的是特质,是程度,是农耕社会故步自封的社会环境中的顽强挣扎。一切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愈显其光芒。在《龙岩传》看来,两江的发源地都在历史上的汀州地域,两江文明同样经历了成长的磨难,最后在20世纪伟大的土地革命的洪流中整合而一,为求生存,或参加革命,或渡海南洋,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到海洋文明的转型超越和人格塑造,千年古汀州也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附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开始了龙岩中心城市的远征。
 
       龙岩,成为一座英雄之城,一座包容之城,一座开放之城。
 
       闽西地区的文化形态,就像一个棱梭形的橄榄球,从远古的洪荒出发,随北方汉人的南迁与当地土著的融合,创造了特立独行的两江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再次聚合,以更加雄健的步伐,实现更高质量的突进,走向未来!
 
       这就是《龙岩传》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和坚实力量,也是《龙岩传》从内容到形式的风力所在!
 
 
与会作家、评论家、学者发言摘要----

        陈毅达(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作协主席):
       《龙岩传》写一个城市的传,用作家的眼光看本土历史、风情风俗,可以从中提升审美的感觉。作家视角的发见,与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视角不同,有领悟的价值,说明文学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林秀美(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龙岩传》的作者均为龙岩人,从整体看,作者用心、用情赞美龙岩,扎实厚重,表现视野比较宏阔,从文学角度切入,时空交叉,有纵深的穿透力,是一部从繁重的史料中梳理出来的文学作品。

       李史明:
       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龙岩传》,是“丝路百城传”大型系列丛书之一。龙岩本质上是移民城市,中原移民的后裔在此生息繁衍,海外移民的祖先由此出发远航,汉民族两个民系在此碰撞与磨合,多元文化在此混杂与交融。全书从闽西中古之前文明说起,全景式的细述民俗的起源变迁,以及海丝史上彪炳史册的人物事迹,一直到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作者以典雅的语言,艺术地呈现了两条江(汀江和九龙江)、两支民系以及两个州(汀州府和龙岩州),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和发展,为故乡龙岩谱写出了一曲山与海的交响诗。

       刘少雄:
       在我看来,《龙岩传》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与上杭县龙翔村发现恐龙足迹群化石一样令人振奋。作为龙岩人,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外面,龙岩的知名度太小了,很多人知道“古田”,却不知道“龙岩”在哪里。我们很需要有《龙岩传》这样一部优秀作品来宣传龙岩、让外界了解龙岩、探究龙岩,从而喜欢龙岩,来到龙岩,爱上龙岩。《龙岩传》不是我们通常读到的那种纯纪实类的传记,在我眼里,这是一篇篇文字精美的优秀散文,令人读着不累,非常爽心悦目。闽西,可以说是一座文学富矿,可以挖掘出很多文学的宝藏,无论红色、绿色、客家还是别的其他方面,只要用心用情去抚摸这片热土,就一定能不负众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詹鄞森:
       《龙岩传》,是大型系列丛书“丝路百城传”中的一部,副标题为“两条江与两个民系”,把汀江、九龙江与中原移民在闽西创造的文明交融在一起,把汉民族两个民系——客家人、河洛人在此碰撞、磨合的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是很巧妙的。作者以典雅的语言,浓烈的感情,抒情的笔调,文学的手法,表现了两条江、两支民系及历史上两个州(汀州、龙岩州)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与发展,为故乡龙岩谱写出一曲山海交响诗。

       钟德彪:
       《龙岩传》以福建闽西汀江、九龙江文明的时空推衍为经,以闽西历史文化的根植、生成、绽放为纬,深情描画这一片土地上厚重沉雄的历史文化,用丰沛的情感讴歌这方水土这方人的智慧创造,深入挖掘,字字珠玑,发出琥珀般的幽光。浓墨重彩的语境,更多的是历史规律的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信仰的叩问,是两种文化的交融以及中原文明传承的哲思,是立足现实走向世界拥抱海洋的向往。全书脉络清晰,纵横捭阖,史料丰赡,语言灵动,令人爱不释手,掩卷沉思!

       钟建红:
       《龙岩传》是一部书写闽西历史文化的著作,具有资料性、可读性,很有历史价值。作品以闽西的汀江与九龙江两江为线,探索了构成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一个支系的河洛文化。作为两个出海口,演绎了两种文化在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生态。同时,也探索了两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碰撞,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大融合,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林永芳:
       读《龙岩传》,我仿佛看见一部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剧,在字里行间徐徐上演;又恰似一幅幅五彩斑斓的风情画卷,在眼底心间悠悠展开。从中古时期,到当今时代;从遥不可及的原始居民,到今天繁衍生息于此、歌哭悲喜于斯的客家和闽南两大民系;从血火交织的红色记忆,到山呼海应的蓝绿协奏。读罢《龙岩传》,掩卷而思,与其说它是洞幽烛微全面细致集其大成的学术荟萃及考证,毋宁说它是激情澎湃、雄奇瑰丽的历史文化散文;与其说它是整合所有已知的资料,提供所有已知的答案,毋宁说它是用飞扬的文采、磅礴的激情,把历史的帷幕和现实的面纱撩开一角,让人心驰神往,开启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

       郭鹰:
       《龙岩传》要展现的不仅是龙岩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红旗招展的红色历史,风帆向海的侨乡传说,尤其展现了龙岩绚丽多姿的当代画图,将读者的视线一点一点拉回现实,关注当下火热的生活和生产,感觉这本书离我们更近,更具时代感。如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机械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的形成,让闽西的山不再高、水不再远。紫金的神话,经久不衰,畅行万里的山城巨变,使得山河大地日新月异……作者饱含深情回望故乡,是深深的眷恋,更是满满的自豪,是一种为家乡骄傲的昂奋心情。《龙岩传》正是牢牢立足本土、立足生活、立足人民,以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用心用情写成的一部追本溯源、贯穿古今、激发文化自信的好书。

       王若伊:
       《龙岩传》一书穿越古今、纵横捭阖,内容广涉自然历史、风土人情,语言灵动,才思飞扬,既体现了作者深入细致的学者思考,又展示出绚丽多姿的文学风采,堪称一本教科书级别的本土文化散文读本。我认为可以结合例如朗诵、视频等多样的艺术形式,积极运用新媒体的多元特性,丰富该书的内容传播渠道,尤其应在青年群体中扩大影响力,让龙岩的青年人能够有兴趣、有途径去更加全面地了解本地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陶冶其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

       丘建东:
       《龙岩传》,顾名思义,是为城市立传而不是为人物立传,这就是一个出版写作选题的新创意。至于本书的内容——两条江和两个民系,我觉得有其特别的意义,即从地理区域特征来说,龙岩这个地级市境内流淌着两条江,崇山峻岭之间,风吹稻花香两岸;两条江由于分水岭的存在养育了两个不同民系。我觉得本书的读者并不局限于文学界的文学爱好者,它不仅仅是文学笔调,文字优美,娓娓道来的问题,而要像一部地方志(年鉴)那样,存放在图书馆供人阅读。我们之所以为人,就很自然的要了解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

       邓益敏:
       读了《龙岩传》,感觉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比较系统地探寻了两条江与两个民系的来龙去脉。作家带着记者的敏锐视角,又带着史学家的严谨去观察,去记录,去研究两条江与两个民系的多元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结构性变革,这个“变”,便是行政区域的变更,也是人文历史的变革。变革的过程,恰是两个民系互相磨合中的交融。书中很好地把握了点线面的整体统一,而亮点更加突出,让读者难忘。
 
 

责任编辑:魏雅君
相关新闻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艺术手法通
前几天发表了国画《万紫千红总是春》,许多朋友想了解一下该国画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这个问题太概念化,我就谈一下创作过程中所遇到和解决的几个笔墨问题吧,

19天前

陈家芝谈文化之浅谈“本真”
本真,《说文解字》解木下曰本;仙人变形登天为真。 本真一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卓越人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儒学哲

19天前

浅谈“本真”
▲陈克年题 本真,《说文解字》解木下曰本;仙人变形登天为真。 本真一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卓越人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

23天前

浅谈“本真”
本真,《说文解字》解木下曰本;仙人变形登天为真。 本真一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卓越人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儒学哲

26天前

院线电影《天堂行动》揭开面纱,
由上海电影集团影视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铼纳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突破传统武打设计思维概念的功夫电影《天堂行动》10月27日在象山影视城宣布目前的筹

31天前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本书讲述中国人延传上千年的生活美学传统。作者从体现华夏文明精髓的天地人观念入手,分享中国人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等方面极富创造性的审美经验,并分析其内在

45天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