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眼》是加拿大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女主人公画家伊莱恩回到她度过童年及青春时代的多伦多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故地重游间,牵连出少时与三个女孩的恩怨及成年后与三位男子的情爱纠葛,最终怅然离开多伦多。
全书十五章,每一章都以女主人公的一幅绘画作品为题目,反映了其成长过程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或心路历程。小说结构别致,由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组成。女主人公画家伊莱恩一直走在现实与回忆的边缘,她摆脱不掉自己走过的每一步生活,一切发生在昨日的事,都在她敏感的心灵上刻下烙印。伊莱恩·瑞斯利回到她度过童年及青春的多伦多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最终怅然离去。成长的欢乐和烦恼谁都经历过,读起来颇觉得有趣,更时常感受着亲切,因为读的时候会被带入对自己儿时的回忆;孤灯下那会心的笑是甜蜜的,可以抚慰长大后遭受的一切创伤。然而渐渐地,书中被一种阴沉郁闷的气氛所笼罩。伊莱恩与其家人尤其是她的哥哥斯蒂温在一起生活玩耍时那种不掺半点杂质的幸福与欢乐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女孩的闯入:卡罗尔、格雷斯和科迪莉亚。伊莱恩从此完全被吸入一种欲罢不能、欲罢又恋的迷雾一样的情结,这情结像幽灵般纠缠着她,潜人她的血脉,时刻左右着她思想及情感的航船。
《猫眼》由十五章七十五节组成,这十五章我们到后面才发现其实就是伊莱恩创作的十五幅作品的题目。它们反映了伊莱恩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实际生活或心路历程。但小说的结构颇为别致,它基本由两大层面——现实与回忆——组成。两个层面互相重叠,在一种浓重的、云雾一般的情感流中交替发展,亦真亦幻。伊莱恩回多伦多为的是参加自己的作品回顾展,这是一件非常具体、实在的事情。但小说自始至终把这现实的生活内容悬置在适当的高度,即使叙述作品的内容,也都把重点放在生成这些作品的情感背景上。伊莱恩一直走在现实与回忆相交的边缘,时刻趋近于跌入梦幻的深渊。她似乎颇乐意这样行走。伊莱恩是怀旧的。她摆脱不了自己在生活中走过的每一步。是喜是悲,是苦涩是明媚,一切发生在昨日的事,件件在她敏感的心灵上刻下了烙印。书名《猫眼》也是十五章中的一章。猫眼是种很漂亮的弹子,书中那枚蓝色猫眼是伊莱恩上小学时玩的众多弹子中她最喜爱的一枚,她一直将其珍藏在母亲那只专门存放古旧物件的扁行李箱中。母亲晚年让她帮着整理这只扁行李箱,她在时隔多少年之后又见到这颗蓝色的猫眼,“我往这弹子里看,看到了我生活的全部。”如此钟情于旧痕,如此羁留于纠结的情思,倒是不多见于先锋派艺术家的。这或者又是一个谜。
《猫眼》不以深刻的思想取胜,也不以曲折离奇或布置精巧的故事情节见长。它表现的是生活的庸常。它是叙述的,而且是唠唠叨叨的叙述。这种唠叨的叙述又笼罩在一种涩冷的、梦幻般的气氛中,让人感觉到痴人说梦般的沉醉。小说的语言极其生活化,极富色彩,很好地承载了这样的叙述。它又是细腻的,细致入微的,柔性的,是典型的女性文学的语言,也是作者较一贯的文字风格。
《猫眼》的作者阿特伍德一生广游天下,曾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过。至今已发表作品二十余部,其中主要为诗歌和小说,也有少量的评论、儿童读物和电视及广播剧本。而《猫眼》则被许多评论家公认为是阿特伍德最优秀的小说之一。阿特伍德已获得世界各地十多所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并于198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名誉院士,其作品至今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是当今加拿大最重要的小说家和诗人之一。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阿特伍德的作品说:“她用文字创造的每一样事物都拥有质感和分量。”《芝加哥论坛报》则说:“阿特伍德……值得为其造出一个形容词——阿特伍德式的——以匹俦其独一无二的文风。”
《猫眼》一书的译者杨昊成是博士、教授、翻译家、书法家、全英文期刊《中华人文》主编,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教授“文学经典翻译”“西方文明史”和“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曾获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学十佳”第一名。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包括美国文化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翻译、西方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等。
(《猫眼》,[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 杨昊成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第1版)
责任编辑:魏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