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边检战士自主研发并获专利

南通边检站官兵正在使用抓捕器开展营门防袭击演练。杨慧摄
马识林边检战士发明抓捕器
江苏省公安边防总队南通边检站战士乔加东介绍说:“这个抓捕器长2米多,和传统的钢叉相比,它不仅增加了与违法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安全距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头上的‘钳子’可以自由收放。轻轻触碰到人体部位,钳叉自动收缩扣紧;在按钮作用下弹簧弹开,钳子松开。这种警用抓捕器的使用,可以在最大限度保证处突人员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控制和抓捕,大大节省了处突时间。”
这个方便而实用的抓捕器发明者就是南通边检站士官赵岩。

赵岩在制作抓捕器。

赵岩在制作抓捕器。
废寝忘食50天,第一把钢叉出炉
当问起发明这个抓捕器的初衷时,赵岩挠了挠头:“一开始站里为我们配发了防暴钢叉,但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开口的钢叉只能阻挡,不能有效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而市面上销售的抓捕器价格非常昂贵,如果全站所有单位都配发的话需要一大笔开支,因此我就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出来。”
有了想法就立即行动,但实际操作起来,赵岩才发现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单单设计一个可收放自如的钳子,就花了他20天的时间,单绘制图纸就用光了整整一包A4纸。“只要有时间,他就钻到小房间里边,走火入魔似的,有时凌晨他还在画图纸。”提起这个“发明家”,战友张洪波哭笑不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0个日夜的废寝忘食,第一把钢叉成功制作出来并迅速投入使用,方便而实用的抓捕器很快赢得了全站官兵的好评。

进行功能测试。

进行功能测试。
钢叉功能强大,能照明还可摄像
第一把钢叉制作成功没两天,赵岩又钻进了他的小房间用功去了。很快,官兵们欣喜地发现抓捕器上又多了个小灯泡,在漆黑的环境下打开开关可以像手电筒一样照明,为夜间执行任务提供了很大便利。
“除了照明以外,我这个抓捕器还有摄像功能。”一说起这个发明,赵岩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个摄像头,外加一张内存卡,就具备了执法记录仪一样的功能,执行任务时可以摄录下影像资料作为证据使用。这个抓捕器的成本仅为市场销售价格的50%左右,大大节约了部队装备配置成本。”
该发明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并在全站范围内推广使用。
—— 产品档案 ——
名称:警用抓捕器
发明人:赵岩
主体结构:抱爪、抓座、抓管、抱爪控制装置、照明装置、摄录设备(可插入SD卡)
产品外观:长度约2.1m;抱爪处于开口状态时,宽度约为40cm,完全闭合状态下直径约为20cm
主要材料:铝合金管(抓管)、钢板(抓座)、摄像头(位于抓座上,用于执法过程记录)、LED灯泡(与导线相连,具有夜间照明功能)、导线(位于抓管内,与LED灯泡相连)、控制按钮(位于抓管上,可控制抱爪开合和照明装置开关)、弹簧(位于抓座内,通过按钮控制弹簧压缩和释放,弹簧压缩则抱爪咬合,弹簧放松则抱爪处于开口状态)
产品功能:当歹徒袭击时,处置民警可手持抓捕器,对准嫌疑人大腿或者小腿,其人体部位与抓捕器接触时触发抱爪控制装置,抱爪咬合,锁住犯罪嫌疑人。待嫌疑人失去反抗能力后,可通过抓管尾部的控制按钮将抱爪松开,由抓捕人员将犯罪嫌疑人带离抓捕现场。
产品特点:
1、安全性高。正常成年人手脚的攻击距离在50cm到100cm之间,产品长度长达2.1米,可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2、控制性强。抓捕器前端具有可以自由收放的抱爪,轻轻触碰到人体部位抱爪可自动收缩扣紧;控制抱爪控制按钮可令弹簧弹开,钳子松开。
3、具有照明功能。抓捕器配备LED灯珠,由两节5号电池提供电流,可以在黑暗环境提供强光,为夜间抓捕等任务提供强大助力。
4、具有执法记录功能。抓座上的摄录设备在抓捕过程中可以实时摄录,执法记录存储于内置SD卡内,可以作为执法证据随时调阅。
5、成本低。市面上同类型且不具备照明、执法记录功能的抓捕器售价在1500元左右,而这种抓捕器制作成本不到800元。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