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回放
3月初的一天,安徽省芜湖市的赵敏通过“摇一摇”在微信中加“蓝紫”为好友。半月后,她看到“蓝紫”上传的一些微信图片——几款漂亮的皮包。皮包对于女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件,赵敏看好了一款标价3800元的皮包,她在微信里跟“蓝紫”讨价还价,对方显得挺痛快:“亲,我让你1000元好啦,谁让咱们是好友呢?”于是,双方最终以2800元成交。然而,就在赵敏准备付款时,“蓝紫”对她说:“亲,你必须参加扫二维码活动才有特价优惠哈!”同时,发过来一个二维码。
尽管与“蓝紫”没有见过面,但想到扫码打折活动很普通,自己经常参加。单纯的赵敏没有多想,随即扫描了“蓝紫”发过来的二维码,并把2800元汇入“蓝紫”的支付宝账户。不一会儿,赵敏收到了支付宝发来的确认信息,她仔细一看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支付成功后,手机支付宝上都会显示“待发货”,这次却显示“交易成功”。赵敏再与“蓝紫”联系询问,对方却忽然失联了。
赵敏跟朋友说起这事,“你可能被骗了。”在朋友的提醒下,赵敏恍然大悟,立马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件分析
看似平常的微信好友销售商品,其实陷阱重重。
首先,微信开店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即可,一些骗子抓住“商机”,通过晒与网友的微信对话、商品和支付宝收款截图,体现自己生意很火爆,实际上设下了诈骗陷阱。其次,微信好友添加并非实名制,QQ号、手机号或假名都可以。受害人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很难找到对方。再次,由于微信购物的支付方式不固定,难以通过支付平台约束和保障。同时,网上二维码没有设置防伪功能,只要有二维码生成软件,一般人都可以制作。嫌疑人利用这一特点,将木马病毒或手机吸费软件等恶意程序,通过网址链接生成二维码,诱导用户进行扫描。一旦中毒,受害人手机里存储的通讯录、银行卡卡号、交易时银行发来的验证码等隐私信息便会泄露。而不法分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钱转入自己个人账户,达到诈骗的目的。
警方提醒
目前二维码没有设置防伪功能,受害人在缺乏防范意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骗。因而,付款时要保持冷静,不要随便扫二维码。在未收到货物前,不要轻易打款,以防上当。在支付环节,要辨识支付平台是否安全可靠。需要汇款时,可以先故意输错用户名和密码,若照样能登录,说明是假冒的支付宝网站。另外,尽量避免直接汇款给对方,可以采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一旦发现对方是诈骗,立即通知支付宝平台冻结货款。
同时,与微信好友谈到购物时,养成截图的习惯,包括双方交易的聊天记录、对方随商品发送的购物凭证等,保留好通话记录和卖家的个人信息,一旦发现上当受骗,立即报警求助,而这些微信截图是有效的维权参考及办案依据。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