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发:网聘司机携车失踪
3月1日9时许,一名中年男子急匆匆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公安局姜谭路派出所报警,称自己是西安某公司经理李某。一天前,他和司机梁某开着公司的小汽车来宝鸡市姜谭路办事,办完事后竟发现停放在路边的价值40余万元的小汽车不见了踪影,梁某的手机也打不通了。李某说,梁某是2月25日通过网络招聘的司机,至今下落不明。
民警当即对梁某留下的身份证复印件进行核实,发现这个梁某是假冒身份。
追踪:人像比对锁定嫌疑人
办案民警兵分两路,一路从案发地沿线调取视频监控资料,查找失踪小汽车的行车轨迹,另一路查找司机梁某的下落。
案发当天下午6时许,小汽车在西宝高速公路宝鸡入口处出现。经报案人李某辨认,开车的司机并不是梁某。
此时,查找司机梁某行踪的民警也取得了进展。梁某在应聘时留下的身份信息虽是假的,但本人照片却是真的。民警使用人像比对系统进行甄别,将嫌疑人的照片输入到信息系统内进行比对。系统里有几千万人的信息,到底能不能利用人像比对系统找到嫌疑人,民警心里也没有底。
幸运的是,当办案民警将梁某的照片输入人像比对系统仅几分钟,电脑比对结果便显示出来:铜川市耀州区22岁的村民文某和梁某面部特征吻合。
突破:银行卡留下作案证据
办案民警立即核实文某的个人信息,发现其因涉嫌诈骗已被西安警方上网追逃。3月5日,办案民警连夜驱车前往铜川市对文某实施抓捕。同时,留守在宝鸡的另一路民警在梳理线索时发现,案发当天,文某与宝鸡市的赵某、郝某联系频繁,这两人可能是同伙或知情人,并确认赵某就是开着涉案小汽车上西宝高速公路的嫌疑人。
5日下午,民警找到了赵某和郝某。面对询问,赵某说他只是一名代驾员,案发当天下午,他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预约电话,让他代驾一辆高档小汽车,开到西安北站地下停车场交给接头人。当晚9时,赵某按要求在西安将车交给两名男子后,就返回了宝鸡。郝某则是出租车司机,案发当天,在高新区拉了一位前往周至县的男子。
分别和赵某、郝某联系的男子,会不会就是文某?当民警拿出文某照片时,两人一眼就认出,这正是和他们打过交道的男子。
文某常年流浪在外,没有固定居所,根据现有信息根本无法找到本人,能否从其同伙处打开突破口?
民警在询问出租车司机郝某时,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在前往周至县的途中,文某曾接到一个电话,要为在西安接车的人汇200元路费。由于文某不会用手机网银转账,就让郝某帮忙,于是郝某的手机上留下了接头人的银行卡号。
根据郝某提供的信息,民警查询到该银行卡号户主是文某的同村人文小某。代驾员赵某看过文小某的照片,确定他就是接车人之一。
3月8日晚,在铜川警方的配合下,办案民警在一家棋牌室抓获犯罪嫌疑人文小某及另一名接车人冯某。据两人交代,他们和文某平时关系不错,案发当天下午5时许,文某打电话让他们去西安接收一辆高档小汽车,并伪造一份买卖抵押合同,将车以10万元的低价卖外地人,答应事成后给他俩好处费。当天下午6时许,文某先给文小某的银行卡上汇入200元路费;9时许,文小某和冯某将涉案小汽车转手后,又分别从文某手中拿到了4100元和3200元的“感谢费”。
追击:追车揪出购车嫌疑人
得知两名同伙被抓后,在强大的压力下,文某于4月1日向警方投案自首。文某交代,他在网上看到有人假借应聘司机诈骗汽车的事情之后也动了心。去年9月,他在宝鸡就以同样手段诈骗了一辆价值16万元的小汽车;今年1月,在西安骗得一辆高档小汽车。加上此次作案,诈骗来的3辆车都被文某以低价变卖。
被诈骗的小汽车被销往何处?办案民警注意到,文某将从李某处骗来的小汽车卖给了山东济宁的翟某。翟某明知购买的是赃车,却伪造了车辆交易文件。4月15日晚,民警在济宁市将翟某抓获。据其交代,他于3月3日伪造了一份假合同,以13万元的价格将小汽车转卖给同乡冯小某。4月20日,民警查获被转卖的涉案小汽车,抓获买车人冯小某。
目前,涉嫌诈骗的文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探员点评
探员点评
人像识别比对打破僵局
赵举(陕西省宝鸡市公安局渭滨分局刑警大队中队长)
在我们破获的诸多案件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很值得警方重视,那就是随着警方打击违法犯罪力度的不断加大,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意识也在逐渐提升。这起案件能够成功破获,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办案民警靠人像识别比对系统打破了僵局。
人像识别比对系统就是人像身份识别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采集当事人人像信息,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护照等证件以及公安人口信息系统的人像等信息实时比对,从而快速准确地验证当事人身份,具有人像特征自动比对、效率和准确度高等特点,可以提高公安机关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宝鸡市公安局研发的人像识别比对系统,将全市14至60岁之间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以及吸毒人员的人像特征储存于系统库中,民警能够利用图片比对、拍照比对两种模式,通过手持移动警务通登录智能识别客户端,现场拍摄采集可疑人员人像照片,实时上传系统后台与各类人像特征库人员面部特征进行识别精确比对。比对后,系统会把出现的5至10人与所输入的人像作为相似对象,特别是把排在第一位的人员作为相似率最大的目标。目前,渭滨分局已为基层民警每人配备了一部移动警务通,民警可以采取现场拍照等方式将人像上传到移动警务通数据库中,及时反馈可疑人员真实身份信息,为民警提供身份核查服务。
在这起案件中,嫌疑人隐瞒真实身份信息,试图给警方破案制造障碍。但是,当民警将梁某身份证上的真实照片拍下来上传到人像识别比对系统后,几分钟系统比对结果就出现了5个与梁某的人像比较相像的人员信息。民警根据报案人辨认结果,最终确定了嫌疑人身份。正是依靠这一结果,办案民警才获得了进一步侦查的精确目标。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