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放
5月18日下午4时许,正是小学放学期间。安徽省芜湖市某小学门口熙熙攘攘,放学的孩子们潮水般涌出大门,奔向已在门外等候多时的家人。
8岁的小娟上二年级,平时由妈妈接送。她走到跟妈妈约定的地点,却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妈妈——”小娟一边喊,一边四下张望。这时,一辆小汽车停了下来,一位戴眼镜的阿姨从车窗里探出头,笑眯眯地对小娟说:“小朋友,你妈妈还没有来吗?这样吧,我带你回家。”
“可我不认识你啊!”小娟想起平常爸爸妈妈叮嘱自己“不要跟陌生人走”的话,警惕地反问对方。阿姨继续和蔼地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我还知道你的名字……”
小娟有些犹豫,忽然,机灵的小娟反问对方:“那你知道我妈妈叫什么、我妈妈的手机号码吗?”“知道啊,你妈妈叫李×,手机号码是139××××××××,对吧?”虽然阿姨对答如流,小娟还是有些不敢上车。就在此时,小娟的妈妈赶到了。那位阿姨看到小娟的妈妈,直夸孩子“聪明又机灵”。原来,这位阿姨的确是小娟妈妈的同事,路过时看到小娟独自在路边等妈妈,便想顺道送孩子回家。
民警支招
如今骗子的花样百出,不再是以往人们印象中“狰狞、邋遢、猥琐”的模样,尤其是要诈骗城市里孩子时,会把自己装扮成和蔼可亲的叔叔阿姨,或以“我是你爸爸妈妈的朋友、同事”为谎言,或用食物诱惑孩子,或利用熟悉的面孔作案。孩子缺乏判断好人、坏人的能力,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家长、老师的安全教育是筑起“防拐骗”的重要防线。
家长、老师要教会孩子一些防范常识,经常提醒孩子不要相信任何陌生人;
让孩子记住家长、老师的姓名、年龄和手机号码,并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告诉别人;
家长可以让孩子牢牢记住事先约定好的“暗号”。如果家长临时有事不能接孩子,需要托朋友帮忙时,必须告诉朋友自己跟孩子的“暗号”。孩子遇到此类情况,除了和接自己的人核对家长姓名和电话号码外,还要核对“暗号”。家长还要注意经常更换“暗号”,谨防“暗号”泄密。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