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回放
今年3月,江苏南京警方摧毁一个盗窃团伙,成功破获发生在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入室盗窃案件30余起。在这一系列案件侦破过程中,一名受害人详细回忆起了包括一把雨伞在内的所有被盗物品,对案件的侦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3月初,数位市民报警称自家夜间被盗。根据多个案发现场锁具都未被破坏等情况,办案民警初步判断:这多起盗窃案为同一个盗窃团伙所为,窃贼使用了细小的作案工具实施技术开锁,进入被盗住户家行窃。
现场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被盗住户都位于老旧小区内,视频监控画面成像较差,案件侦破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办案民警转变思路,努力从被盗物品入手,让失主回忆自己家中被盗财物情况,希望从中找到能够破案的蛛丝马迹。
“这些小偷真是什么都偷,连我家的长柄雨伞都不放过!”一名受害人不经意的言语让民警顿时有了方向。
雨伞既不值钱也不方便携带,小偷为什么要偷?原来,在盗案发生的当天5时许南京下过小雨。
犯罪嫌疑人一定是随手拿把伞便于离开时挡雨!办案民警据此推测,小偷应该是在5时许进入小区行窃,离开时带走了一把雨伞。民警立刻扩大了走访调查范围,调取了案发地周边的监控视频录像,排查案发时段内带伞经过人员。
经过3天调查,办案民警终于在离案发现场1公里外的一个视频监控点找到一段有价值的视频录像。监控画面显示:5时20分,有人打着一把与被盗失主描述类似的雨伞出现。顺着该条线索,民警走访获悉一名嫌疑人曾在附近超市购物。
循线追踪,办案民警最终明确了该名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和身份,并成功抓获李某等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交代了利用塑料片、铁丝等进行技术开锁,去年年底以来先后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入室盗窃作案30余起的犯罪事实。
案件剖析
受害人对盗窃案现场的保护工作和回忆被盗物品细节,对于这多起案件的成功侦办起到了重要作用。
案发伊始,失主在接处警民警的提醒下,对被盗案发现场进行了较好的保护。民警到达现场后,通过对门锁的勘查,发现门锁没有被破坏的痕迹,窗户也是完好无损。因此民警初步判断,这是典型的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件。通过对数户被盗人家的现场勘查,民警确定案件为同一团伙所为,为后续侦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案民警对被盗物品的细致询问也很关键,这显示了民警在办理入室盗窃案件方面的丰富经验。失主无意间发现自己家中除了钱物被盗外,还有一把雨伞也被偷走,这成了整个案件侦破的突破口。受害人无意间的一句话,给办案民警提了个醒,从而可以通过扩大监控搜寻范围,最终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
民警支招
对于入室盗窃案件,失主被盗后往往急于清点被盗财物,而忽视了案发现场的保护工作。作为被盗财物的当事人,一定要遵循报警电话中接处警民警的要求,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并回忆被盗具体细节,为案件侦办提供有效线索。
保护案发现场应注意:
一是保护现场进出口。入室盗窃案中嫌疑人一般需要通过窗户、大门、天花板等处进入房间行窃。因此,警方在勘查过程中首先会检查案发现场的门、窗,比如门窗是否有被破坏的痕迹、是否被开启等。根据这个结果,警方就能初步判断盗窃嫌疑人是用什么手法进入室内,从而初步推测出嫌疑人是否具有盗窃经验、是否是技术开锁等信息,进而初步明确办案方向。
二是保护好被盗物品存放处。盗窃嫌疑人进入房间后,肯定会进行翻找,寻找值钱的钱物,放有贵重物品的地方必然成为窃贼现场活动的中心。在此处,留有嫌疑人的关键物证的几率较大。
三是保护好被盗现场周围关联场所。一般来说,入室盗窃案案发现场很可能有2名以上嫌疑人。除盗窃嫌疑人外,一般都有一名嫌疑人在外围望风。外围现场有无遗留物、有无其他可用线索,有时也将成为案件能否侦破的关键。因此,失主在发现被盗后,应及时站在小区楼道门口,确保门窗、财物保持被盗时的状态,守护好案发现场,等待办案民警的到来。
除了保护案发现场,失主及周围市民的及时回忆,也将对案件的侦破起到一定作用。市民回忆内容主要围绕以下3点:
一是回忆细节,列出被盗物品清单。入室盗窃案件中大部分人都能及时注意到失窃的贵重物品、现金等,但对于丢失的细小物品,往往容易忽略。本案例中,办案民警就是通过一把被盗的雨伞从而锁定嫌疑人。因此,受害人一定要将被盗物品清点完整,切勿放弃微小物品。
二是回忆准确的案发时间。案发时间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案件侦破效率。受害人要向办案民警准确提供自己离家、回家的时间,方便民警准确推断嫌疑人作案时间。同时,被盗住户的邻居也应提供听到异响的时间,以便确定案发时间。
三是回忆可疑人员。在案发时间内,同小区的居民、保安员也应积极回忆是否有可疑人员进出。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