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jindunwenhua@163.com
金盾文化网 >主页 > 警界文化 > 摄影 > 暗香浮动 魅力袭人

暗香浮动 魅力袭人

2015-01-19 17:19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刘美兰

关注金盾文化网

记江耀龙和他的百荷摄影作品展

        傍晚,落日的余晖,给流光阁西面的荷花涂上了一层薄薄的彩,或艳或素、或展或卷、或挺或残。置身荷前的长廊中,恍若人在荷景中,荷景伴人行。经“小雪”,历“大雪”,依然暗香浮动,魅力袭人。
  2014年12月8日,江耀龙百荷摄影作品展在湖北省黄冈市遗爱湖公园流光阁落幕。对于江耀龙而言,这次展览,既是了却一个心愿一个梦想,也是他摄影生涯的一个起点一次出发……
  “我拍荷,只因敬慕荷的品格”
  “我拍荷,只因敬慕荷的品格。”江耀龙说。
  25年军旅生涯,15年头顶警徽,常以荷为观照物,使这位58岁的汉子对荷有着别样的情感。谈起对荷的感悟,荷之心语便从他心底汩汩而出——
  荷与和、合、鹤谐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世界的和谐与和平。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
  荷花又名莲花,莲字谐音“廉”,一种是花之君子,一种是人之正品。两者音同字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君子得其廉,为民劳苦而忧尽天下事,虽不得财,但得民心。反之,如若腐从根生,则莲将不“廉”。廉如莲,都是品质高贵的象征。莲之美贵在“洁”,人之美贵在“廉”。为官者只有具备了莲的高尚品格,就能因“洁”而廉,因“廉”而贵……正是缘于对荷花这份感悟,江耀龙对荷花摄影情有独钟。
  凿去那些多余的,还原人性的真善美
  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构思,我只是面对一块粗糙的石头,凿去了那些多余的地方,然后他就在那儿了。”凿去那些多余的,还原人性的真善美。在江耀龙看来,摄影与雕塑虽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摄影的江耀龙深知,业余摄影绝对是一种奢侈的爱好,这爱好不外乎三种形式:自娱自乐,职业使然,探索人生。而他是哪一种呢?一名摄影展的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他的荷花摄影,是对人的灵魂和血脉的升腾,对人性的回归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呐喊。”
  怎样拍摄出具有中国风格的荷花作品?这是江耀龙一直以来的追求。15年间,他节衣缩食,追拍的荷花作品超过8000幅;追拍的路线从黄冈市的黄州、团风、浠水、罗田,延伸到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美国……放下身子,投入生活,深入内心,江耀龙将荷花的美丽瞬间定格为永恒,以镜头为笔畅意人生。然而这个过程并非那么一帆风顺。
  2004年至2006年,江耀龙一度缺乏灵感,失去了拍摄的动力,拍摄荷花的进度也随之停滞下来。这一段时间里,他重新潜入唐诗、宋词、散曲等故纸堆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佛教禅宗文化。2007年以后,自觉在摄影上渐入佳境的他,无论酷暑严寒,经常蹲守在清晨藕池,或泛舟于月下荷塘,有几次差点把命给搭上了。一个隆冬,江耀龙在红安县一处偏僻的湖泊拍摄雪中枯荷时,不慎滑入结冰的水中,水漫过脚、漫过膝、漫过腰,如果不是他眼疾手快抓住岸边的树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这次荷展了……
  每一件作品,都有他充满深意的提问与解答
  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不畏艰辛的艺术探索,江耀龙呈现给观众的百荷具有别样的内涵。“纵然相隔,但我的相望,还是那样深情”;“贴着你的温暖,我的世界妙不可言”;“雾漫漫,风吹散,前世佛缘今生见”……类似这种标注在图片上与摄影作品意蕴相匹配的佳句,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随着摄影家所提供的图像、文字、音节等符号,无形地进入作品的意境进行“二次创作”……
  描述文字为“纵然相隔,但我的相望,还是那样深情”的作品,是一朵初绽的荷花隔着一片莲叶与远处一朵荷花遥遥相望。远处那朵荷花容貌是虚化的,让人感觉两花之间的距离遥远到看不清彼此的样子,但彼此相望,依然深情。是亲情?是爱情?还是其他更深的情感?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解释。
  标注为“佛为心,风为骨,被迷雾锁住的前路,依然昂首前行”的作品里,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无论是含苞的花骨朵、绽放的白莲花,还是花朵已凋的莲蓬,都傲然挺立,不屈不挠。含苞、盛放、凋零三个阶段的花寓意是什么?佛心、风骨要告诉人什么?疑问留在画面上,答案则在每个人的心里。
  花是花,花非花。这是两种看花的境界。于是,江耀龙的这场黄冈市首次大型个人摄影作品展引起了诸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许多地方的摄影爱好者、文学艺术爱好者闻风而至,在一个月的展期里,超过8000人次前来观看。“一个行伍出身的人,能自学成才,借荷香淡淡抒发人生情怀,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意趣,借荷花生死倾诉红尘相思苦情……”“这不仅是纯粹意义的摄影展,它打通了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融入了诗文书画等诸多元素,使作品具有综合艺术的美感。”
  形色、点线、光影,无声却韵味久远……江耀龙的百荷摄影作品,将被一家美术出版社以《隔空对话》为名出版。从拍摄荷的形到拍摄荷的魂,江耀龙所做的,是一次苦行,他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对艺术的追求之中,每一件作品,都有他充满深意的提问与解答。

摄影创作没有捷径可走
□江耀龙
  我1956年10月出生在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虽然没见过荷花,却也读过杨万里的那首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让我第一次对荷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到后来,我又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听到语文老师对荷与和、合的解读;把莲与联、亷联系在一起的讲解后,我对荷花更是产生了别样的敬意。从那时起,我开始搜集阅读唐宋以来有关描写吟咏荷花的文学作品,也对荷花丰富的精神高洁的品质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1997年,我开始了以荷花为题的摄影创作。
  十几年来,我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寻找灵感,从佛教禅宗的本义里挖掘内涵,试图在荷花摄影作品里融入诗文书画的元素。我拍摄荷花力求不拘泥表现它的外形,注重表现荷花传递给人们的“情”和“意”,尽量使每一幅摄影作品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内心世界,从而达到观众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灵魂共振的效果;而在光影运用与构图上,我更多地运用中国画或油画的表现手法,侧重点、线、面的勾勒与色块的堆砌,营造出诗情画意、梦幻般的视觉感受。在为摄影作品起名(图记)时大量采用散句、短诗,不仅解决了荷花摄影难起名的问题,又能让观众在阅读图记中对摄影作品产生更深刻的艺术理解。
  长期拍摄荷花的实践告诉自己:摄影创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肯吃苦、肯付出,用开阔的思路、创新的精神,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

责任编辑:新闻眼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