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jindunwenhua@163.com
金盾文化网 >主页 > 警界文化 > 摄影 > 民警吕涛:用影像留住那些乡愁

民警吕涛:用影像留住那些乡愁

2015-02-17 10:18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邱小平

关注金盾文化网

在黑龙江六千里边境线,有很多像吕涛这样的人,
他们做的一切,都会为过去、当下和未来架起一座记忆之桥

吕涛 摄(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今年1月22日,央视新闻滚动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洱海考察时与村民的谈话,而此时,吕涛正在黑龙江省逊克县克林乡大平台村拍摄难得一见的雾凇,用他的话说:“我拍照片就是用影像留住乡愁,给大家一个念想。”
 
   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随着黑河市发展越来越好,土生土长的黑河人吕涛发现,地处边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到城市居住,生活在边境乡镇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离开这里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川,若干年后,他们还记得故乡曾经的模样吗?村旁的沙果树、黑龙江的悠悠水、喷香的开江鱼、鄂伦春策马兴安岭的豪情、达斡尔族桦树皮的传统工艺……会不会就这样慢慢消失在记忆中。
  2007年,吕涛参加了人民公安报社举办的摄影通讯员班,摄影专家贺延光、李少白的讲座让他豁然开朗,他决定用相机碰撞时代,用镜头聚焦黑河的山山水水、警营内外,让影像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吕涛的创作题材,主要是边防警察火热的工作生活,除此之外,就是开掘故乡的美。在他的风光作品中,描写黑河本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在这些作品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又占了大半,其中《踏雪兴安岭》《鄂伦春桦皮画》更是记录鄂伦春人的佳作。“通过图片触摸到鄂伦春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和积淀,展示七彩斑斓的黑河一直都是我的愿望。”吕涛说。
  在鄂伦春题材的作品中,吕涛最满意的作品就是《兴安春雪》。当年他精选了这幅图片参加第四届“卫士之光”全国公安摄影比赛,一举夺得了风光类摄影一等奖,大赛评委中来自国家博物馆的资深专家认为,这幅图片“生动诠释了鄂伦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家园,更体现了警民一家亲的浓浓情谊。”如今,这幅照片也被永久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据吕涛介绍,由于鄂伦春族是游猎民族,在全国禁枪的大背景下,为了保护鄂伦春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当地政府批准鄂伦春人可以在冬季狩猎季节持枪打猎。因此,每年的冬季狩猎季,边防派出所都要给符合条件的鄂伦春群众发放猎枪,狩猎季结束再把猎枪收回到派出所统一保管。为了防止在狩猎中出现意外,边防民警学会了骑马,于是,在那个策马奔腾的季节,民警一直跟随鄂伦春猎民一起打猎,《兴安春雪》就是和他们一起策马兴安岭时拍摄的。
  而为了拍好这一独具特色的场面,吕涛连续3年在冬季狩猎季跟拍鄂伦春人狩猎,拍摄的照片多达3000余幅,新华社图片库刊发鄂伦春人狩猎的组图后,被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100多家媒体采用,成为宣传黑河、宣传鄂伦春的经典之作。
 
   留住戍边的情怀
  对边防民警而言,无论是家园还是边关,都是一种记忆、一种味道、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挂和思念、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入骨髓和休戚相关。在工作中,吕涛也注重把边防民警的这种情愫与日常工作融合起来,留住第二故乡的思绪,留住边关的记忆。
  2006年8月,黑河市通往黑宝山的客车行驶途中突遇山洪暴发,黑河市公安边防支队出动了100余名官兵,用肩膀扛来2台1.5吨重的冲锋舟,历时8个小时救出36名群众,作为战地记者,吕涛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用简陋的器材拍摄下了官兵们舍生忘死的救援场面,次日,中央级主流媒体全部编发了这组救援照片。
  如今这幅照片已经是黑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警史馆和黑河公安边防支队荣誉室的重要史料,非常醒目地挂在荣誉墙顶部。已经从黑河市公安边防支队退役多年的陈荣春说:“每次指着家里墙上挂的救援照片给孩子说,这就是你老爸当兵时干的事儿,儿子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吕涛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军旅生涯中最美好的记忆,还有自己当年的那份自豪。”
  此后,“国门利剑-2009”中俄联合演习、2013抗击黑龙江特大洪水、2014脱轨列车救援等重大事件的现场,都留下了吕涛冲锋一线记录边防民警奋战的身影。如今,吕涛经常接到已经退役的战友电话,“看到了照片就仿佛回到了当年火热的警营生活一样。”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吕涛都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做了一点有用的事情。
  吕涛说,在黑龙江六千里边境线,有很多像自己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做着这样一些事:或搜集各民族有特色的民歌;或致力于保护有重大价值的自然湿地;或用文字为那样一段乡愁留下注脚引人共鸣,而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会为过去、当下和未来架起一座记忆之桥。

心怀激情去摄影
 吕涛
  “拍摄缺激情,作品等于零”,一个摄影人要在艺术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只有用心触摸本土地域的脉搏,在生活激流中,灌几口水、滚一身泥巴,进行观察与提炼,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才能抚摸到生活的“底蕴”。
  我之前的摄影一直停留在“留下影像”的阶段,丝毫不会考虑构图、光线、角度的因素,直到2007年,我参加了人民公安报的摄影通讯员培训班,当贺延光、李少白等摄影大家给我们展示作品时,我才知道,原来一幅图片中还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
  于是,我自费2万元购置了佳能5D相机,每个周末都是在户外穿行,寻找最美丽的风景,为了当面向名家请教,我连续参加了4届人民公安报的摄影通讯员培训班,不得不承认,培训班上老师的教导是我摄影技术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
  摄影人都喜欢说摄影是个体力活,这既是笑话,也是事实。扛着笨重的长枪短炮爬上爬下,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东北边陲,从黑河市区去一个稍微偏一点的边防派出所都需要车行五六个小时,如果没有创作的激情,很可能还没有到达现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2008年秋天,在去新生鄂伦春族自治乡拍摄民俗时,车行在“五连发卡弯”的山路上,连续的颠簸发生了小意外,我的颈部受伤,落下病根,照相机挂久了颈椎就难以承受,从此之后,我的照相机一直是拿在手上的。
  相似的经历还有很多,2011年拍摄雾凇,为了取得较好的角度,我试探着在薄薄的冰面上站立,却一下子落入水中,相机安然无事,我却因为大半个身子被冰水湿透大病了一场。2014年冬季拍摄机动中队冬训,背负着摄影器材和战士们一同徒步行进,为方便取景,在齐膝深的积雪中拍摄一个多小时,当时气温零下40摄氏度,拍摄完毕,手脚都已经轻度冻伤。
  遇有艰辛坎坷,我也曾消极倦怠,甚至想过放弃,但每次透过镜头发现引人入胜的光影和工作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油然而来的那股激情让我觉得即使付出再多也都是值得的。
  那张被取名为《兴安春雪》的照片,我整整拍了3年。
  凌晨5点钟,我和同事按照商量好的行程计划起床出门,3个多小时的路程,到达新生乡,再骑马1个多小时,跟随猎民马队出发,全程跟拍,这样的行程,我经历了11次。
  乡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马队从2008年的16人,到2011年时只剩下11人,同时拥有猎狗、猎枪和骏马这三件套的鄂伦春人也越来越少,2011年春天,雪白,空气清新,猎狗欢实,派出所民警和鄂伦春马队一同进山巡护,在马队过弯时,我感觉这就是我守候了3年最想要的一幅景象,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知道自己得到了我一直在追寻的那个瞬间,也许从此之后,再也难以捕捉到这样的场景了。
  喜欢摄影的我,总是在不停地搜寻着黑河大地的美丽景色,她的辽阔是那样强烈地吸引着我,牵动着我的脚步。每一次背起行囊出门,都是激情的一次释放。

责任编辑:新闻眼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