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让“智慧监督”驱动法律监督整体提质增效,今年,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检察院提出深入探索实践检察大数据战略构想,成为率先在全市检察系统中创建出监督模型的检察院,为“数字检察”的运用掀开了新的一页。

据悉,“数字检察”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理念的建立,促进检察机关办案方式由传统的个案办理式监督向类案治理式监督转变,也能让个案办理中的被动式监督,逐步向类案监督的能动式监督转变。目前,城北区人民检察院已建成工程领域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监督模型和刑事裁判涉财产刑执行监督模型,同时也在积极谋划其他监督模型。

做好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的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法律监督模型的应用和落实。为做好模型构建和应用,城北区人民检察院总结出一条“七步走”的发展战略。一是选赛道。数字检察工作开展以来,我院鼓励各条线各部门积极探索建模,并对各个模型构想进行分析论证,选择了一批普适性高、监督数据标准易提炼、实际操作性强的模型进行搭建,确保所搭建的模型真正发挥好大数据监督作用。二是破壁垒。根据需要监督的范围和类型,确定好监督点筛选所需的数据范围,与相关部门沟通调取所需数据。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沟通联动,在多部门的配合支持下调取了所需的海量数据,并通过技术支持对数据进行清洗,从而获得有效信息。三是初建模。在上级院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院根据选取的监督点进行论证分析和模型搭建,初步构建起监督模型。对监督模型中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提炼,做好数据的横向纵向多维角度的对比,通过数据进行碰撞、筛选,最终找出相关的案件线索。四是细求证。模型是否有效,还需要数据的论证。通过对大数据的筛选、比对及碰撞,从而发现其他案件线索或者遗漏线索,同时调查核实与深入研判可推动同类案件的监督。换言之就是在算法数据库中选择最优解,在此过程中辅之以数学、统计学相关知识,对算法技术不断进行调适,以求最优方案。我院将模型抓取的相关数据进行人工筛查,并与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印证,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五是慎监督。注重从个案监督到类案监督的转变,在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中,通过数据监督模型收集、归纳、筛选有效数据,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发现潜藏在个案之中的社会问题,促进解决社会治理领域的顽瘴痼疾。例如我院在劳动者权益保护监督模型中发现的行政机关未全面及时履行职责,导致欠薪事件发生、辖区工地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落实不力等问题,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2份,相关部门开展自查并整改,确保让农民工把辛苦钱踏踏实实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六是重治理。通过信息共享、制发检察建议、形成会签机制等助推社会治理。打通数据壁垒,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案件线索移送机制,推动各单位各部门间的协作实现以“我管”促“都管”,不断提升监督效能,同时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和数据分析研判优势,落实监督办案一体化要求,聚焦社会治理的难点堵点,促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七是谋融合。我院用足、用好大数据战略思维,在模型运用过程中不断理清办案逻辑,不断拓展新的监督点,深度挖掘模型功能,形成全链条监督模式,持续推进“大数据+检察工作”的深度融合,坚持需求导向,实现以数据推动检察工作,目前我院两个监督模型已取得较好监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