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楠。
个人简介
王楠,女,生于1982年2月,山东济南人,2002年10月入警,中国警务飞行第一位女飞行员,现为浙江省公安警务航空队飞行大队副大队长。
“启动‘启动按钮’、油门转到慢车位……悬停、检查发动机功率、检查周围障碍物、选择起飞路线起飞……”近日,记者第一次坐上编号“浙警33002”的阿古斯特AW119直升机。几分新奇,几分忐忑,注视着作为本次飞行训练任务的“机长”王楠,在与副驾驶的一问一答中娴熟地操作,十多分钟后,飞机才缓缓驶离地面。
“这是每一次正式飞行前必做的功课,我们叫‘开车检查’。在飞行过程中,还会有呢。这种检查单制度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飞行安全。”王楠告诉记者。
从幼师到飞行员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穿越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后悔。”王楠说这是她飞天梦的真实写照。王楠出生于山东济南,但她看上去更像一个温婉秀气的江南女子。或许是受了从事航空摄影工作父亲的影响,从那时起在她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个飞行梦,想象自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
为了圆这个梦,2000年幼师专业毕业的她踏进安阳航空运动学校的校门。“进入学校的第三天,进行了入学后的第一次体验飞行。”王楠对这一次飞行体验记忆格外深刻,她说是对自己的心理品质、协调能力、空中反应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平衡机能和飞机操控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体验,只是聊会儿天或者一顿饭的功夫,但对于她来说是能否实现飞行梦的一次“大考”。刚跨出机舱的教员给了这样一个答案“是个小苗子”,一句话,让充满着疑问的父亲不再反对。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王楠正式坐进了飞行教室,开始了地面飞行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基础航理课程的枯燥抽象,还是充满挑战的空中飞行训练,对于一个幼教专业的18岁女孩来说,所要面对的困难不言而喻。王楠坦言:“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产生了一次次想放弃的念头。”
然而,她坚持下来了。两年的时间,王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直升机飞行驾驶术的学习。
第一位警务女飞行员
“我给你展示下美国大片中的镜头。”话音未落,王楠将飞机“俯冲”向钱江三桥,直到百米左右。她告诉记者,这是他们飞行训练的一部分,为的是更好地服务实战。
2002年,王楠成为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航空警务队的一员,也成为国内第一个警务女飞行员,那年,她刚满20岁。她说,十多年了,已经记不起完成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任务。
2003年10月,黄河兰考段发生大堤决口险情,4名群众被困在河中央的高地上。王楠接到命令是晚上20点,要求5分钟后快速出动,平时飞行准备要一个小时,由于对救援地的情况不熟悉,加上地面的照明设备缺失,只能依靠飞机上的探照灯一圈圈的盘旋观察地形。在白天只要10分钟就可完成的任务,她和战友在空中盘旋了近一个小时,才勉强找到着陆点——河中央的一小块高地,经过一次次的试探性着陆,终于落在只有几平方大的高地上,搭载上被困群众。当最后一个群众获救后,王楠和队友的衣服都湿透了。
2012年,王楠“加盟”浙江省公安厅航空警务队。来到浙江,除了个人要在气候、生活习惯上适应外,对飞行来说,这里的山高水长与一望无际的北方平原截然不同。她查找理论书籍、地图,熟悉浙江一山一水。面对全新的机型,王楠加班加点,钻研机型资料,尽快熟悉新飞机,每个周末都能看到她在办公室看书的身影。她始终认为:“飞行工作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又各有不同。要在每次飞行训练前,对训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演练,比如飞行课目的技术特点、特殊天气的应对方法、特殊情况的处置方法等训练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
她想飞得更“高”
身着警航服,翱翔在蓝天。只是,无限风光的背后是坚持和付出。
她说,无论是执行任务还是飞行训练,最怕是夏天。她形象地告诉记者,飞机座舱内的温度常常高于50摄氏度,坐在里面2分钟就会汗如雨下。
“在警航队,王楠算是‘老飞行员’,已累计飞行2000小时。但她对自己要求很高,训练刻苦,进步也很快。”浙江省公安厅警务航空队队长傅国森如是告诉记者。2014年,王楠担任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后,她对自己的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余时间自学英语,以适应日趋发展的新技术对飞行员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她的八小时之外还有八小时。
当然,八小时外的王楠,爱生活,也爱美。在她的微信里,有西湖刷圈的背影,也有健身房里对“人鱼线”的追逐。“爱玩爱打扮爱旅游,戴上墨镜,穿上裙子站在海边……”这是她的“签名”。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