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用人才?这一直是个问题。清代学者阮元在一首诗中写道:“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从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关于用人的启示。
人才的使用,不是单纯的“1+1= 2”的问题。善于用人,可以事半功倍,取得“1+1>2”的效果;不善用人,则事倍功半,最终“1+1<2”。如果我们把一个单位的管理者比作播种人,把人才比作种子,那么要想让手里的种子发挥最大的能量,取得最大的效益,就必须了解菱、稻、荷花这些植物的习性,把它们的种子放到最适宜生长的地方。反之,若盲目播撒,则不会迎来硕果累累的季节。
用人,贵在知人善任。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是一个很好的播种人,他的聪明,在于了解每一粒种子的习性。他知人善任,清楚如何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最大效能。而作为刘邦的竞争对手,项羽就不是一个好的播种人。他虽“力拔山兮气盖世”,手下兵强马壮,可惜不会用人,最后落得四面楚歌,上演了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
用人,最忌避长取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使用人才,最怕的是避长取短。如果那样,就无异于深处种稻、浅处种菱。即便你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到头来也是白忙活。一个播种人,必须清楚每粒种子的个体差异,知道它的长处和短处。数学家陈景润性格孤僻,不善言辞,属于同行中的“另类”。起初,很多人认为他是个“书呆子”,难有大作为。然而,华罗庚却透过他这“书呆子”气,看到了他潜心研究的精神,力排众议,把他从厦门大学图书馆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助推他攀上了“哥德巴赫猜想”高峰。反过来想,假设让陈景润继续去教书、当图书管理员,或者到处搞什么讲座,那真的是“骏马犁田”,其结果可想而知。
把种子播撒在最适宜成长的地方,不仅是一种用人观念,更是一种智慧。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