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低需求是精神上的饱足,填补空虚的思想。继而是灵魂上的浸染,使自己的心灵落地,得以滋养——

人物简介
责任编辑:新闻眼
读书的品格

人物简介
张策,满族。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秘书长、全国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公安曲艺家协会主席等职。至今,已创作有长篇小说3部、中短篇小说集4部、散文集1部、报告文学集2部和影视作品多部(集),多次荣获国内各类文学奖项,作品多次被知名文学选刊选载,被公认为中国公安文学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
遵报社嘱,开列了我的十年读书单。
按下电脑的保存键时,突然想,为什么列出了这十本书?这十本书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而这十本书在我的记忆中,又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当然,不是十年来只读了这些书。阅读如同吃饭,若想回忆起十年来顿顿都吃些什么,除非饭后必即录之,否则纯属枉然。有个朋友这样做过,还在年尾统计出共吃米饭若干、馒头若干,心细如发,令人叹为观止。可惜这人现在精神病院住着。而上述问题于我来说,关键在于选出的这十本书,意味了什么?
所举例子有些极端。而大多数凡人却是另一个极端,即丝毫没有计较,每天随心所欲地生活,随心所欲地吃喝。读书也如此,手边有什么看什么,从艰涩的《百年孤独》,到笑闹的美国漫画。有人还很推崇这样的读书态度,强调读书是一种生活享受。我却以为,读书当然是享受,但绝不仅仅是空虚寂寞时的消遣,或可供尽情挥霍的豪宴。这也如同美食,当然可赏心悦目饱腹,却也容不得饕餮。暴殄天物的行径,除了证明自己的粗俗,也实在没有别的什么意义。
其实说到底,吃饭也不仅仅是吃,而是生存的必需。读书亦如此,最低需求是精神上的饱足,填补空虚的思想。继而是灵魂上的浸染,使自己的心灵落地,得以滋养。最不济,也需要为自己寻找某种能力,以便安身立命。这样说来,人对于读书有选择,也就不奇怪,甚至是一种必然,仅用享受之说不能解释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膨胀,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果还以美食来比喻,这餐饭中已掺杂了不知多少地沟油和注水肉。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其实也不如不读。若以读书为炫耀,便如土豪书橱里没拆封的豪华版本,明眼人看了,只有撇嘴。
如果以十年为跨度来分析我的读书,前几年读作品多,后几年读人物传记和历史掌故多。仿佛追星族,先喜欢了谁的作品,继而再关心其人,和其人所生活的环境。但追星族多为外貌所惑,读书人却偏好内心的沟通。汪曾祺的散文集,读过多遍,爱不释手,那种不急不疾的挥洒,感觉可以抚慰心灵。至去年底,读孙郁先生的《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栩栩如生的汪老,在字里行间站立起来,如一位亲切长者,终于可面对面地交流。高邮湖的水浪和沙家浜的芦苇,也就此在我心中鲜活如戏。
也许是年龄的缘故,近些年在自己的写作中多关注人的命运,好像生活的积累,层层叠叠,尽是人间的喜怒哀乐。而在文字上,偏重沉稳和冷静,更注重其中的品味和气质。读书当然亦如此,因为读书和写作,便是积累和输出。若用更文艺的比喻,就是施肥浇水与幼苗出土。我关注的多是老舍、鲁迅、胡适、沈从文之类的文人。这些文学前辈,多沉浮于时代的浪潮,命运多舛,笔下却波澜不惊,尽显一种令人钦佩的定性和品格。纵然是铮铮铁骨的鲁迅,文字也是娓娓道来的冷峭,绝无泼妇骂街式的横蛮。还特意读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不欣赏他的文字之美,只看一个汉奸浪子的内心,是怎样的堕落,为自己的灵魂,树一面警醒的镜子。
因此,读书也是有品格的。
请读书人开列自己的读书单,实在是一种聪明之举。从一个人读什么书,是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位的。行文至此,忍不住透露一点小隐私,有一类我也很喜爱的书,却并没有胆量列在我的读书单上。在此可以列举一二吧,它们是:《老餮漫笔》《北京的饭局》《舌尖上的中国》……
难怪我举了那么多关于吃的例子。
我的十年读书单:
我的十年读书单:
《中国当代名人随笔•汪曾祺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长恨歌》 作家出版社1995年出版
《今生今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老舍的文学地图》 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史铁生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胡适的圈子》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
《芥川龙之介读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去趟民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
《当历史可以观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出版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