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名提
作者:吕 铮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小说简介:
公安局里,预审处是关键的部门,决定着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定性和是否移送检察院做刑事处理。因其重要,能在预审处待着的个个都是多面手,而其中的精英被称为名提。老家伙齐孝石就是老北京真实存在的名提之一,他靠着三包烟、半杯茶、两核桃和攻无不克的“七小时制胜法宝”,就没有他拿不下的案子。如今他已到了退休的年龄。本该接接小案子,熬到退休。但一起由自杀引出的经侦大案,让齐孝石改变了注意……一场审讯与供述的巅峰对决由此开始。
我是一警察,干着侦查,也搞过预审。所谓的预审,字面儿上的意思,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和搜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对应否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提出起诉意见或撤销案件的侦查活动。说白了,就是审人。
这活儿相比其他的公安业务,是最不好干的。在这个世界上,人心最难看透,你要想隔着审讯台,拿手里掌握的证据,去伪存真地获取证言,打消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和抵触心理,验证案件的真实性。没个几年的工夫,还真是不容易摸门儿。
中国话千变万化,一语双关、一词多义,被高明点儿的人贬损,回到家才知道自己挨了骂。中国的厚重文化,给了语言无限可能,但语言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夹杂上谎言与欺骗的污垢。有的人拿谎言当工具,骗取信任,争权夺利;有的人拿谎言当捷径,浑水摸鱼,蒙混过关。所以在审人的时候,我们这些警察就得学会与对手斗心斗智,学会用策略揭穿他们的诡辩,以获取事实。
这是个跟人打交道的活儿,在与对手的较量中,预审员要随机应变,时而以“欲擒故纵”化解“缄口不言”,时而以“敲山震虎”重创“侥幸诡辩”,对手“拖、瞒、骗、赖、抗”,我们就“敲、拍、点、缓、突”,不但得是公安业务的专家,还得是社会科学的杂家,风土民俗得懂,地方俚语也得会,有时甚至还得用上当今流行的“微表情”和“体态语”。说好听了那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说难听了就是“见人下菜碟”。
现在的审讯是重证据、轻口供,疑罪从无。预审是公安执法的最后一道战线,在这条线之后,接力棒就要交给检察院。刑警抓完人往审讯室一搁,能不能问出来就要看预审的本事。刑事拘留的时限是30天,在这30天之内,预审员不但承担着辨清罪与非罪、真实与谎言的工作,还有协助犯罪嫌疑人澄清事实、纠正错案的责任。所以,我时常跟徒弟说:“在审人的时候啊,既不能相信别人,也别相信自己,唯一能相信的,只有证据。”过分地相信别人的证言,就可能被人引导被人利用,而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则会武断地使案件走偏,所以只有客观的证据才是衡量罪与非罪的砝码。只要依着这个标准审人,出于一颗公心,就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出现。这是搞预审的基础,也是预审员最基本的责任。
别看我当警察、写小说,却最不爱看警察题材的影视剧,特别是许多编剧笔下的审讯,警察一出场就拍桌子瞪眼,似乎跟犯罪嫌疑人结了仇,要不是桌子挡着就差上去给人家一拳。我看着闹心,但也体谅编剧们的无奈,他们一不了解真实的警察生活;二不明白预审的策略,胡编乱造也在所难免。其实预审是科学,更是人学,中国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可以成为预审的招数。真正的审讯,那声色俱厉的“唱红脸”恰恰是最低级的手段,审讯的高级状态,反而是一种气定神闲的以不变应万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预审绝不是用谎言去揭穿谎言,而是要从对手的谎言中找出破绽。而预审员在办案中,也要用生命中最纯洁的信仰去抵御糖衣炮弹的侵袭。我始终相信,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人能依靠谎言去成为赢家。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是要通过写谎言,去揭露谎言,通过写诡辩,去赞美真实。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说谎,能简简单单地活着,友善地对待彼此,真诚地与人交流。也许到了那一天,预审这个行当便不复存在了,而审讯室里残酷的对抗,也会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