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警察爸爸”、“警察妈妈”和孩子们在一起。 张斌 摄
3月11日,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东皇村。
午后稀薄的阳光射过云层,田野里片片油菜花黄澄澄地在微风中摇曳。
王孝凤在家院里忙碌着,这位77岁的老人头发苍白,腰上围着褪色围裙,挥动扫帚匆匆打扫着碎石土渣,之后站立在院门外等候记者上门采访。
延陵镇派出所副教导员兼社区民警张叶宏陪同记者来到她面前。
两朵蒲公英
民警扶助留守儿童
王奶奶家位于东皇村村落最外围,这幢简陋不堪的二层民宅屋内阴暗,家徒四壁,门不挡风、窗不敞亮。5年前,与王奶奶同住的二儿子意外被害身亡,儿媳妇出走至今不归,留下尚未上小学的年幼小儿。民警扶助留守儿童
王奶奶勉撑老弱之躯,四处打杂,哪怕报酬微薄再微薄,也要一分一分攒下供小孙子读书,“上了学,我孙子越来越不听话,我教不了他作业,也管不了他”。王奶奶叹了口气。
小孙子顽皮过度,门门功课亮“红灯”,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王奶奶几度绝望。
社区民警张叶宏登门走访王奶奶家后,这位苦叹命运的老年村妇心头泛起一丝暖意。
王奶奶记得张叶宏一次次上门,带来书包、图书、笔、本、牛奶、食品和生活慰问金,联系学校减免小孙子的学杂费,联系政府将王奶奶列入低保待遇名册,他值班时把小孙子接到派出所辅导功课。
日复一日,张叶宏5年间从未间断帮扶,已是少年的小孙子多年来一直喊他“张爸爸”。
“期末考试,我孙子数学考了98分。”王奶奶绽开满脸皱纹,笑着告诉记者:“他说将来要考大学,当老师,做有文化的人。”
家居延陵镇行宫村的方金娥走进延陵派出所,这位年逾七旬的老婆婆告诉记者,她孙子上小学那年,儿子与儿媳双双赴外省打工,一年回家一次。
记者得知,方婆婆的孙子临近10岁生日,强烈憧憬着爸爸妈妈出现在家门口。生日当晚,他只接到爸爸妈妈打来的一个电话。这个内心敏感、脆弱的少年悄悄躲在被窝里抽泣了很久很久……
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德育处副主任谭晓春曾是方婆婆孙子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虽然他对这名顽皮学生付出了很多关爱,但无奈这孩子听课走神、不交作业、成绩下降、孤僻独处,甚至厌学逃课、外出游荡。
张叶宏入村走访、进学校给学生们上法制课,多方得知方婆婆的困惑,由此开始持续七年之久的自发关爱行动。
不识字的方婆婆惊讶地发现孙子变化越来越大,字写得工整了,爱笑了,学习自觉了,还居然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小笑星”。
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副校长罗锁花担任过方婆婆孙子的高年级班主任,她告诉记者,现在方婆婆的孙子已就读初中三年级,成绩在全年级排名第一。
8朵蒲公英
基层民警结对帮扶
尽管张叶宏坚持扶助两名留守儿童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但来自多方搜集的信息显示:基层民警结对帮扶
延陵镇地处茅山地区,属于省级老区,经济多年来欠发达,本地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长年打工,仅在春节时回家,相当数量的农村家庭仅有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相伴。
张叶宏——从部队转业从警四年后担任社区警务队长,又四年担任副所长、再两年出任派出所副教导员。
“无论职务怎样变化,我还是主管工作兼社区民警。”
张叶宏从警那年,女儿刚刚降生一年,立身为父,他感同身受地替留守儿童未来的人生命运担忧。自2010年开始,张叶宏针对全镇留守儿童展开专项摸底调查。历经一年,他摸清了如下情况:
延陵镇留守儿童多达550名,占学生总数35%,其中80%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由亲友临时监护。经留守儿童亲属和学校老师印证,这些孩子长期缺失父母亲情关爱,再加上代管者教育方法不当,他们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日常行为失偏、心理健康不佳,具体表现为厌学、逃课、辍学、自卑、孤僻、寡言,甚至沾染不良行为举止。
张叶宏意识到,凭一己之力难以扭转留守儿童困局。他经与派出所同事沟通商榷,带动5名同事与贫困留守儿童“结对儿”。
“今年,我们派出所有8名民警与留守儿童‘结对儿’。”张叶宏说。
170朵蒲公英
促建“蒲公英之家”
3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延陵镇的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据校长张熙友介绍,现在学校里的这届学生总数有706人,留守儿童有176人。促建“蒲公英之家”
张熙友说:“张警官、派出所、市公安局关爱留守儿童,创建起‘蒲公英之家’,帮助我们学校解决难题,社会影响非常好。”
3年前,张叶宏和派出所同事帮扶一个个孩子走出心理阴影,树立自尊自强信心,积极向善向上成为阳光少年,感到莫大欣慰。
帮扶效果越好,忧患更重——萦绕在张叶宏心头的是——本地数百名留守儿童亟待有人来关爱?能否建立一个平台,汇聚社会资源,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率先进入张叶宏脑海的“留守儿童之家”?不妥。那——用什么花来命名更符合孩子特点?张叶宏上网遍查“花语”,最终敲定“蒲公英”,它的花语贴切——“停不了的爱”。
确定命名,同时设计“蒲公英之家”宗旨、功能、设施、活动内容和要求。张叶宏将专项调查内容结合设想形成材料,向上级单位丹阳市公安局党委、延陵镇党委和政府、市综治办、市妇联、市团委汇报,很快赢得共识和支持。
2012年5月31日,丹阳市公安局、延陵镇派出所在行宫村举行“蒲公英之家”成立仪式,30名留守儿童与30名“警察爸爸”、“警察妈妈”共同签订《爱心承诺书》,结成帮扶对子。
“那是蒲公英之家建成的第一个地址。”张叶宏告诉记者,“由于开展活动离学校有些距离,不太方便,后来改迁到行宫中心小学校门外。”
记者随后赴丹阳市公安局采访时得知,丹阳市公安局民警今年帮扶结对了170名留守儿童。
340朵蒲公英
推动社会平安建设
“我们每年至少要组织十几次大型活动。”张叶宏对记者说。推动社会平安建设
在“警察爸爸”、“警察妈妈”的陪同下,孩子们走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惊讶无比地站在超大视频屏幕前,耳畔响着此起彼伏的110报警电话铃声;孩子们走进商场,“警察爸爸”、“警察妈妈”为他们挑选衣物和鞋子……
“蒲公英之家”始于民警个人的自愿奉献,逐渐扩展为派出所同事乐于奉献。记者心有疑问,这一公益行为得到市局领导认可并号召民警参与,会不会是一场领导运作的“政绩秀”?
丹阳市公安局副政委胡智庆释疑道:“‘蒲公英之家’的成立应合公安社区警务战略,尤其顺应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长治久安,你想想,如果一代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人格出现障碍,心理不健康,社会未来会安定吗?”
据这位副政委透露,“蒲公英之家”成立至今,全局共结对帮扶延陵镇340余名留守儿童,帮扶行动升级为有组织的行为后,社会反响扩大,民众反应很好,尤其是被帮扶孩子的家长,他们在回乡座谈时纷纷表示在外打工更安心,特别感谢这一义举。
“更重要的是,帮扶不是单向输出,我们也是受益者。”胡智庆告诉记者,他注意到,有过帮扶结对儿体验的民警走进茅山老区乡村,感触很多,对于城市年轻民警来说,认识身边农村社会的现实是好事。
胡智庆最后向记者表示,市局领导班子对“蒲公英之家”的支持一定坚持走下去。
另据记者了解,“蒲公英之家”目前在当地已吸引了包括媒体、党政机关部门以及十数家企业给予的特别关注,丹阳市综治办、市妇联、市团委、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都已积极加入到促建工作中来。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