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失孤》海报。

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主人公雷泽宽在寻亲途中得到警察的帮助。
一辆摩托车、三面寻亲旗,黝黑的皮肤、泛黄的牙齿、粗糙的双手、花白的胡子、磨损的衣袜,刘德华变身农民,跨越千山万水寻找丢失的儿子。
打拐题材影片《失孤》自上映以来备受影迷追捧,在与引进片的“混战”中,10天票房突破2亿元大关。观众对刘德华饰演的农民连连叫好,甚至戏称,“刘德华就像我二叔。”
票房飘红,赚足观众眼泪的同时,《失孤》让打拐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唤起人们对寻亲家庭的更多关注。
改编自真实寻亲故事,催泪之外更凸显信念和坚持
影片《失孤》主要讲述雷泽宽(刘德华饰)因两岁儿子雷达丢失,而走上长达十多年寻子之路的故事。一路上,雷泽宽风餐露宿、历经艰辛,无意中结识了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井柏然饰),并帮助他最终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父母。
引人关注的是,影片改编自山东聊城农民郭刚堂万里寻子的真实故事,像影片的结局一样,郭刚堂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
《失孤》票房大卖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影片上映之前,海报上刘德华充满乡土气息的造型早已吊足了影迷的胃口,持续飙升的微博关注度让这部电影积累了超高人气,未映先火。
为了创作这部影片,导演彭三源走访了许多寻亲家庭,与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和社会打拐志愿者进行了深入接触,并得到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
谈起拍这部戏的初衷,彭三源告诉人民公安报记者,早在多年以前,自己便开始关注拐卖儿童的案件,风起云涌的微博打拐使她产生了把此类题材拍成电影的想法。“我拍这个电影,是因为有太多人丢了孩子。没有保护好孩子我们应该惭愧,希望所有家长都能够好好保护自己的小孩。”彭三源说。
一提到寻子故事,观众必然想到催泪。不过,《失孤》主要的基调是哀而不恸、暖心积极,许多观众表示事先准备好的纸巾没有派上用场,“观影之前,还担心情节过于虐心,不敢观看,看完之后才感到电影非常温馨,并没有哭到泪崩。”对此,彭三源解释说:“我不是为了让大家哭才要做这样一个电影,我是想让大家思考,所以电影在表述的时候,无论是台词,还是细节,我都希望除了哭和感动之外,一定要有另外层面的东西告诉大家,比如信念,比如坚持!”
一些影评人士指出,真实事件而来的影片《失孤》,以看似平淡的手法、舒缓的节奏,将一个情感暗涌的失去与孤独、找寻与找到的故事呈现出来,更加接地气,看完之后让人有加入打拐志愿大军的冲动。
关注“失孤家庭”的跌宕命运,打拐题材影视作品受青睐
因为真实感人,《失孤》备受许多专门从事打拐工作者的认可,认为其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前拐卖犯罪的严峻形势,展现了被拐孩子和父母的痛苦与迷茫,提高了全民打拐、抵制拐卖意识。
作为网络大V,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在微博上为电影点赞:“主演刘德华和井柏然将被拐儿童家长寻子和对有记忆被拐儿童长大后寻亲的心路历程以及精神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拐卖的危害。”同样,“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也表示:“这部电影把孩子被拐后父母的悲痛,孩子找家的痛苦和迷茫,充分展现出来了,希望这类打拐题材电影不断涌现,以唤起大家对打拐工作的更多关注。”
其实,以《亲爱的》《失孤》为代表,近年来,以打拐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目前,电视剧《宝贝儿回家》正在热播。为了演好影片中的角色,一些影视明星更不惜自毁形象,倾情出演。《亲爱的》中,赵薇扮演的村妇面色蜡黄,与时尚杂志中光鲜亮丽的她判若两人;《失孤》让刘德华首次挑战农民工,这对“跌倒都有范儿”的“天王”实属罕见。为了实现最真实的震撼效果,刘德华实打实地挨耳光、被推落海中,连导演都不忍直视。
打拐,这个并不商业的题材,为何备受影视圈青睐?
已为人父的刘德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在我小时候,香港拐卖儿童现象也曾经非常严重,上世纪60年代社会新闻中一些父母痛心疾首的画面一直在我印象里。后来,我唱过一首歌叫《如果看到她请告诉我》,为了推广那首歌,我上了社会新闻,播报一则走失小孩的信息。本来我只把这当作一次宣传活动,没想到第二天真的有人用计程车把丢了的小女孩送到警察局。那次的事件对我触动非常大,我很切实地感到,艺人的一个举动,真的能够帮助到社会上的人。”
《宝贝儿回家》的编剧陈智则认为,是残酷的现实让影视人关注“失孤家庭”的跌宕命运。彭三源同意这种说法。这些年,为了写故事她四处采访,见过很多长大后寻亲的被拐儿童,也见过很多寻找被拐儿女的家长,甚至跟随过找到家的被拐儿童认亲,“当你听到一个寻子26年未果的母亲半夜痛哭,或者丢了21年的儿子跟亲生父母抱在一起号啕大哭时,你就知道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让更多人关注打拐工作,呼吁文艺工作者行动起来
据了解,2014年全国公安机关解救被拐卖儿童1.3万人、妇女3万余人,但是由于买方需求依然存在,贩卖婴儿犯罪仍然屡打不绝。
那么,影视作品究竟可以多大程度地关照我们的现实呢?
对此,许多人在谈及打拐影片对现实的影响时,都给出了十分积极的评价。陈士渠说,这类电影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首先能提高全民防拐反拐的意识,其次,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打拐工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张策认为,在电影的娱乐化功能被无限放大的今天,能有这样一批充满社会责任感,深刻挖掘人性善恶的作品,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公众对拐卖儿童这一人性罪恶行为的更强烈关注,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起到警醒、动员、监督的作用。他希望有更多文艺工作者担负起责任,对打拐、禁毒等现实题材给予更多关注。
张宝艳则认为,在反拐、打拐的道路上,社会志愿者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影视作品则不然,通过大导演大明星的演绎,能让更多社会人士来关注打拐,让全民打拐形成合力。
彭三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呼吁,打拐题材有100个导演拍才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唤醒大家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失孤》在全国上映后,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欣然接受了人民公安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了他对影片的解读。
对话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
加大积案攻坚,让更多宝贝回家
加大积案攻坚,让更多宝贝回家

电影《失孤》在全国上映后,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欣然接受了人民公安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了他对影片的解读。
对于《失孤》中的许多情节,陈士渠不仅早就十分了解,并与电影中刘德华饰演的人物原型郭刚堂有过多次接触。他清晰而准确地记得郭刚堂被拐儿子的身体特征和被拐日期,并于近日连发多条微博,呼吁网友提供线索,帮助郭刚堂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
电影对提高群众反拐防拐意识非常重要
记者:影片中最打动您的是哪一幕?
陈士渠:井柏然饰演的被拐青年最后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全村人在桥头迎接他回家,那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无论是作为一名打拐工作者还是普通观众,亲人团聚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局。另外,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十几年坚持不懈、跋山涉水寻找自己孩子,这种父子深情也让人动容,这种失子之痛对每个家庭都是灭顶之灾。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谐,“天下无拐”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愿望。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影视作品涌现,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反拐防拐意识,发动群众提供拐卖犯罪线索,警民联手帮助被拐儿童回家,这样我们离“天下无拐”就更进一步。
记者:您认为这部电影对现实的打拐工作有哪些积极作用?
陈士渠:拐卖犯罪有着特别复杂的社会成因,单纯靠打击难以奏效。因此,一定要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反拐意识,共同打击拐卖犯罪。
怎么发动群众?这就需要通过媒体、网络、影视作品等来宣传。影视作品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影响力非同寻常。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里专门提到,要制作反拐题材的影视作品,提高群众的反拐意识。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打拐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问世。
“积案攻坚”是今年打拐重点
记者:现实中,像电影中这种十几年找寻不到自己孩子的案例多吗?
陈士渠:目前,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加大,拐卖儿童整体发案数量逐年下降,但是仍有一些积案难以破获,像“雷泽宽”这样的例子还是存在。
这类案件中,许多孩子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前被拐,因为当时侦查技术不够先进,留下的有价值的线索非常有限,时过境迁,再侦破起来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积案攻坚”已被作为2015年打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这些陈年积案重新梳理一遍,循线深挖,加大侦办力度。另外,我们也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举报线索,摸排来历不明的孩子,以及对丢失孩子的父母进行血样采集,输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进行比对。
打击拐卖,人人有责。希望这部电影放映之后,更多的人了解打拐,参与打拐,积极举报线索,配合公安机关的打拐工作。
记者:对像“雷泽宽”这样丢失孩子的父亲、母亲,您有什么话想说?
陈士渠:我想告诉像“雷泽宽”这样的父亲、母亲:公安机关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加大积案攻坚力度,让更多被拐的孩子早日和亲生父母团聚。
此外,被拐儿童的父母自己寻找,力量毕竟有限,孩子丢失后,他们应当迅速报警采集血样,输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另外,记得自己幼时被拐的人员也要采血,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从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建立至今,已经比对出3600多名被拐多年的孩子,采血入库比对是寻亲捷径。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