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美食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把美食视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似乎只有中国人如此。世界各国也有美食,但我孤陋寡闻,印象里多是强调食材的珍稀、加工的精细和味道的醇美,与文化大抵无关。更不用说会有那些诸如麻婆豆腐、东坡肉等背后有着悠久历史和趣闻故事的美味佳肴了。
余生恨晚,许多美食故事只能从书本上读来。最早应该是陆文夫先生的名作《美食家》了,当时读得津津有味。美食者,还能成名成家,也是那时才知道,之前我辈是只知道“文化大革命”中的忆苦饭的。时至今日,书店里的美食书籍铺天盖地,而且大多图文并茂,让人翻开书页就有唾液生出,不禁浮想联翩。这之中我最偏爱者,还是有关美食与文化的那些关联,总觉得回味无穷,有许多可琢磨之处。
中国人热爱美食由来已久,但从历史上看,最初并不是喜剧故事,更多是辛酸和苦难。翻开中国史,饿莩遍野是常见的词汇,人吃人的惨剧也常常上演。“民以食为天”,几乎是中国人垂死挣扎的呐喊。著名的昏庸皇帝晋惠帝(259-307),曾有句著名的话:“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有君如此,民何以堪。而在这样的悲惨境地里,美食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全在于中国人面对困难的坚强不屈和苦中作乐的豁达。看看流传至今的那些名菜吧,叫化鸡,是乞丐的创造;四川火锅,是船夫的发明。北京著名小吃豆汁儿,是从城市贫民阶层传入宫廷的;四川有名的夫妻肺片,也是由街头贩卖而引起达官显贵们的注意。今天的美味,是昨天的窘迫,更是劳动人民的一种智慧和向往。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融注到各色食材上,刀功火候都有了别样的心情,美食也就诞生了。
著名美食家赵珩先生的《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许多篇什是读了多遍的,深感回味隽永。赵先生家学渊源深厚,他的文章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印象最深的,是他回忆自己兵团生活的《又到中秋月圆时》。写一次孤身在沙漠里执行任务,夜宿小村,疲惫不堪,见皓月当空,方想起时在中秋,手边却只有两个冷馒头。赵先生敲开供销社的门,买了些白糖,掰开馒头夹进去,自制成了两个“月饼”。独坐沙漠,仰望明月,彼时赵先生的心情,不是凄凉,却是感动,“不知是天地拥抱了我,还是我拥抱着天地?”每每读到此,我都被这“感动”二字所感动,只觉得那般困境,先生却是苦中作乐,甘之如饴,中国人的乐观生活态度,可见一斑了。而正因为有这种乐观精神,战乱频频,灾难重重,中华民族却顽强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美食文化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存密码。
今天中华美食的发展,已经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了。不管川鲁闽粤,哪一个厨师也在绞尽脑汁地花样翻新,不断创造着新的美食奇迹。这当然是食客们的口福,而且,不仅是中国食客的口福。君不见,中华料理已经在全球攻城略地,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让白皮肤和黑皮肤都馋涎欲滴了。而我,却只希望,不要在这种繁荣中淡化了中华美食的文化蕴涵。如果北京烤鸭也成了星期五餐厅里的美国大猪排,我以为是悲哀。
真正流传于世的美食都是和黎民百姓紧密相连的。这其实和文化的发展同理,所谓“扎根生活深入人民”。这些年出差较多,在许多基层公安机关吃过食堂饭,内蒙古的莜面鱼子,江南的油焖笋,鸭绿江口的炖江鱼,青海湖边的糌粑。警务保障这些年也是突飞猛进地发展,融汇其中的,当然是对基层民警的关爱,也是公安文化的一部分吧。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苏州。春天已至,草长莺飞,派出所食堂桌上,多是香椿、草头、春笋之类,一律清炒,少用荤腥,那真的是满室清香。所长笑说:“都是这个季节苏州最不值钱的东西。”我却想:从文化的角度说,这一桌的雅致,远胜过某些高档会所里的鱼翅燕窝了。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