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不知道陶渊明诗中的“南山”到底在哪里?但是,在我的故乡,我居住的小城正南方确有一座山,其名南山。
南山不算高,东靠彭家山峦,西南面向鄱阳湖,山北面是环湖路。南山上有一座清隐禅院、一座观音阁、两处摩崖石刻,一个木质构造的烈士亭。
当黎明来临的时候,南山的林子里便有了鸟儿此起彼伏的欢叫。接着,南山便影影绰绰地露出了它的轮廓。山下的湖畔,枕眠了一夜的渔船,在主人发动引擎后,开始鸣笛起锚。细观看,南山东西两头的石阶上,已有不少的人在轻装拾阶踏行。
爬上南山之巅,放眼向南眺望,湖岸逶迤、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尽收眼底,湖面波光粼粼,偶尔有渔船鸣笛经过,向北望去,县城全貌一览无遗。如果是夜晚,城里的万家灯火恰似天上的星星,在闪烁,在跳跃。我常想,南山矗立在鄱阳湖畔,定是怀着一颗无比崇敬之心,才会这么谦恭地守候在这里。
南山日夜守望着鄱阳湖水的到来与流去,同时也深情款款地迎送着跨进山门的人们。北宋文豪苏轼来了,他仰望蓝天白云,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他在不可料定的仕途前景中,依然坚信自己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他来到了半山腰,看到了清澈的泉水汩汩而流,便捧泉水于口中,连称“舒哉!畅哉”,接着他在一石碑上刻下“野老泉”三个字。到达顶峰,云在天上,似人在云中,顿然思潮翻腾。留下诗句《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同时代的黄庭坚也来了。他从停泊在南山脚下的小船里踱步走来,爬到南山半山腰的清隐禅院边上,看到禅院一派祥和气象,遂由心发出“余得意于山川以来,随食南北二十年矣,未尝不爱乐此山之美”的赞叹,写下了《清隐禅院记》。依稀记得,1926年春的一天,几个热血青年也是披着一身潮湿的湖风来到南山,也是在这清隐禅院的阁楼内,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了右手,成立了都昌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小组。在密林、渔村、湖岛、农舍,播撒革命的种子,点燃红色的烽火……
“爸爸,看那船又来了!”女儿的尖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倏地发觉,苏轼、黄庭坚、革命志士们已悄然离去。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南山不大,但临湖而居;虽不奇险,但有历史的碎片。它不仅记录了先辈们的光辉事迹,还留下了历史诗人的足迹与人生态度。每一次品读它,都有一种新的感悟。历经磨难仍保有淡然心境,身处绝境依旧相信有豁然开朗的时候,南山使我明白了许多……
(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公安局) 责任编辑: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