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jindunwenhua@163.com
金盾文化网 >主页 > 警界文化 > 文学 > 说与知音伴远行

说与知音伴远行

2023-06-03 13:04 来源:金盾文化网     作者:简以宁

关注金盾文化网

——《杭州传》编读侧记 
 
王旭烽与郭水华深情对望
 
       在5月3日的《杭州传》新书首发式上,首次见到作者的爱人郭水华先生——公安部消防局宣教中心原主任、汶川抗震救灾一等功臣、著名军旅诗人。会后,他持两页手写诗稿,与我细细阐释每句诗的深意,眼神不时瞥向台上正为读者签名的妻子。

       “携来一卷《杭州传》,说与知音伴远行”,此句入心之际,如林中风起,空山飞瀑,鹰过长空……俺乃杭州媳妇,对杭州本就深情在线,编读完本书,更感受到她的内韵和魅力,时时涌起与人细细分享的愿望,只是万千思绪,不知从何理起,得见此诗句,恍悟,愿听愿读愿品之人,必本就潜律于胸,你之拨弦,人方会律动于心呀!因之释然:只管坦诉所感所受,以诚心去迎晤那些有缘之人吧。
 
郭水华手书诗四首
 
新范本

       陆彩荣在《杭州传:住在天堂》新书发布会致辞中说,该书为城市传记创作提供了新的范本。作为本书编辑,深以为然。这虽属主观之论,却绝非无端妄言。

       为做好“丝路百城传”的编辑工作,购买了全球各地各种城市历史文化类作品数百部(包括不少城市传)以作参照。就个人的阅读经验和有限的认知能力来看,王旭烽的《杭州传》在目前已出版的同类作品中,其文本体例和叙事结构最为完整(或之一),叙事手法也别出机杼。

       为一个地域作传,作者光有才气远远不够,且如果在行文中逞才使气,很可能还会因才害义。当代文人与古代文人的社会职责有较大分野,古代文人志士多以入仕匡扶天下为志,即使像李白那般誉满天下的诗人文豪也身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等如此这般的政治理想(虽然他并不曾得偿所愿,那是另一个话题)。身处发展如此飞速的当代社会,宏观世界大至宇宙起源、天体运行、星系演化等,微观世界小至粒子结构、基因编辑、量子调控等……从国家角度来看国际关系,既有战略伙伴友好合作者,亦有挑衅敌对、不断制造对抗和危机者,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硝烟四起……当代文人,若从未真正经政事军事的锤炼、从不以多种角度抬眼看世界、亦从不曾综观全局地纵横古今直面现实,如此,纵使是有才之人,其局限性投射到历史写作中,则除了只顾铺陈个体(群体)散在的情绪、失了辽阔与深入不说,其文也必将缺乏历史逻辑的支撑,缺少一股强大的聚力以及撼动人心的魅力。

       《杭州传》既有历史学者的理性叙事和宏观视野,亦不乏文学作家的诗思与情怀(这一点在各类作品的推广中不时可见,但真正做到二者兼具还是很难):有的总体骨架完备,然史实失之过度简练,血肉不见;有的分门别类,逻辑思辨,但历史的递进衍变却缺少一种总体直观呈现;有的埋头细节缺乏通盘观照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有的或主题不明,或碎片堆集,形散神散;有的则离题太远(作本城历史传记然选取的人物事却与本城历史皮毛不沾……);有的文字偶尔失之浮泛轻佻;有的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却在史观史实史事上有所欠缺……王旭烽在首发式上回答记者提问“书中写作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时说是现当代,因为古代史部分,可以站在众多史学研究前辈的巨肩上展开叙述,而现当代则缺少足够的时空距离以供省察审视,然而,“学无新旧也”,若当代诗家史家都不留字迹,后人据何以研究今朝昨日?因此,大学本科主修近现代史的王旭烽将本书“以朝代顺序为章节,重大事件为契机,重要人物为抓手”的整体叙事逻辑贯穿至近当代,完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体现今朝故国家园的《杭州传》。
 

       自秦始皇开启郡县制、历史上首有钱唐(杭州前身)始,数千年来,历史风云激荡,古今人物无数,除了千古流传的苏轼白居易知杭州佳话,在杭州任职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为政风范,隶籍杭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正高洁之于谦,在桐庐富春江畔隐居垂钓的天子布衣好友严子陵以及“荀孟才华鹤氅衣”的诗人隐士林逋之清高情态,剑气箫心誉比卢梭的思想家龚自珍,岳飞、文天祥及秋瑾、瞿秋白等爱国者的无畏精神和钢铁意志,以及当代杭人的承继和奋发……自古及今,杭州城、杭州人一直在为江南文化、中国文学乃至中国精神以及中华人格作出极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王旭烽的《杭州传:住在天堂》,亦因此完成了已绵延数千年的文和史的接续,成为她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文中文,史中史。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在《杭州传》后记里,王旭烽自谦缺乏类似“太史公曰”一般的史评,唯以“杭州古往今来林林总总的叙述簇集,并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达,以求得深入浅出,老少咸宜”。虽然前后只面晤王老师寥寥数次,然微信交流无数,且通读《杭州传》数遍,直觉她绝非不自信或轻贱自己文史功夫的人。

       先荡开几句。

       编读《杭州传》工余,同时拜读她的长篇小说《望江南》(想从更多维度完成对作者的了解以追步她的创作思路)。今年5月16日全部读完,即开始写这篇编读侧记。几十年下来,读过的各类小说应不在少数,但读完《望江南》仍然颇受启发。非是她又发明了啥子新文本结构,或凭空造出一种从未见过的新题材,非也。但她于旧结构旧题材中让你读出了无以言喻的高明(俺从来不管一部作品获过多少奖得过多少赞,非亲读不敢置一词也)。

       “浅学之儒,无从句读”。与《杭州传》一样,《望江南》一书也用典极多。若要透彻地理解这部小说里的哲学史观和天玄地奥人心物性,同样也要旁读众多参考书,茶学、儒释道、史学——中国近当代史、世界史、战争史、军事史、博物志(记)……各种不等,否则不足轻言以论。

       说实话,以中国近当代历史为背景正面直叙一个组成十分复杂的家庭,刚开始读时,真的捏了一把汗,一直提心吊胆,一是生怕作者一个不小心,那些人物就掉到小说外面去了;二是害怕作者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因而写得简单粗暴,难以卒读;三是害怕作者将这个经历了历史雷霆巨变的家庭写成一团浆糊,或者写成一个以幽怨、仇恨、愤怒以及无望之爱等为原料的沼气池。四是……一直到全部读完,一颗悬心才放回肚子里。

       这么说吧,俺用任何可见文字来评价这部作品,都失之轻浅和孟浪。不过因为这部小说与《杭州传》在表述技艺和理念上有一定程度的参照性,俺试着用常规化言词说说这两部以杭州为背景的书比照对读时所产生的感受。

       王旭烽对家、国、个体与群体命运的逻辑建构,细密而稳妥,叙述温存博雅,又不乏诙谐机智(也许她杭州北京两地生活因而深得各类文化之妙。地域文化对人的塑造无形而巨大,尤其对十分敏感的文人来说),对特殊历史状态中的人物事件尽量以客观的白描来呈现(在小说里她也基本保持了不做全知视角的史评这个特点),一种或荒诞或滑稽或伤而不哀或乐而节制、悲喜兼具爱恨交加的叙述张力就自然地结构出来,书外读者与书中人物一样,虽身处各种浪涛和狂风之中,但因着这张力营造出的极为强劲的韧性,莫不“浪过浮沫净,风留千古情”。这种对历史事件举重若轻又以轻达重的把握能力、整体结构的搭建能力(在阅读大量小说作品时常常发现结构失衡现象)以及叙述中的杭式特色,在《杭州传》中也有突出体现。而这种能力,使她的作品具备了一种阔大气象的同时,且以无比细密的叙事的方式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对历史和人世的哲学思辨及阐释。

线性叙事下的交响套曲

       王旭烽《杭州传》大结构采取线性叙事(沿着时代顺序往前),但当写到具体人事物,或实行时空交错或多元杂糅的手法,立定一时一处展写此时此处此情此景,追忆古人之行为言论,又召唤当世他者或后世高人评此论此如何行动;或对重点人物做专章细述后,又在全书各处随时布点其影响……古今融贯,中外交汇,时空并置。说起来容易,实则难度不小——得了解整体概貌,又深究过历史烟云中的各种细部,既有扎实的学术训练为基座,还兼感受敏锐,诗思满怀,方能一试呢。

试以苏东坡和人文景观为例。
苏东坡

       “丝路百城传”中另一部杰作——孔见的《海南岛传》有专章《苏东坡:死透了的大活人》,三万余言,集中讲述苏东坡在这个海岛如何完成最后的自我塑造,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人格标本,以及他对海南岛人文历史发展产生的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其文韵之雅美,思力之深长,不说独步中国文坛,也可谓傲立巅峰。
  
       王旭烽的《杭州传》里,两度任职杭州父母官、为杭州写下无数诗文并留下西湖苏堤的苏轼,同样占有极大比重,不过,她采取了另一种叙述策略。虽然也有专节《苏东坡修出的杭州之眉》,集中讲述苏轼两入杭州的为政为文事迹,但不仅止此。她对苏轼的描述几乎遍布全书各章(阅读时随手作了一些记录),无论他生前逝后,前朝人物后朝故事,都可以看到他的言行思想的延伸和影响,无远弗届。
 
  
 

风物景观和艺术作品

       在这里将“丝路百城传”三部中外杰作《杭州传:住在天堂》《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一并参照阅读,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其特点。

       《海南岛传》在首章“一座岛屿的诞生”中对五指山、黎母岭等地理景观给予诗意而意韵悠远的叙述,另外还单辟了两章写海南最具特色的沉香与黄花梨。
经常站在高山面对大海的孔见,胸襟和视野,必不同于常人。虽然他对有关自然文明、人类文明和家国历史的洞见来自后天的习得,但他的那种将大家都认识的字排列起来就能出奇出新以及面对虚空就可以无端悬思的玄力,也许是一种后天难以习得的天赋。

       曾经一度孤悬海外的崖州,牵动朝野的不是什么要紧事物,而是一种腐朽的木质,它蕴藏的气息能改变人的呼吸,使之变得深沉、舒缓而又芬芳,成为一种销魂的享受。因此,它拥有一个魅惑的名字:沉香。
                                                                                                                                                                                  ——摘自《海南岛传》第十章“沉香:朽木的魅惑”

       海南是白蚁的乐园,白蚁是时间可怕的使者,只有经得起白蚁牙口检验的事物,才能在岛上存留下来。这种极具繁殖能力的顽强昆虫,洪流一般的汪洋,它们以狂欢的方式,贪婪地吞噬着形形色色的事物,连砖头、石块、金属甚至埋在地里的白银,都不能例外。许多高广的庙宇、坚实的堤坝,不知不觉中就被它们蛀吃一空。一部海南岛的历史遗存,差不多就给白蚁吃光了。但对于花梨木芯格这样诱惑的美食,白蚁却消化不起……
                                                                                                                                                                    ——摘自《海南岛传》第十五章“黄花梨:一种植物的人间传奇”

       《罗马传》在首章“时空之间”中对阿庇亚古道,古罗马墓地、古罗马竞技场、卡拉卡拉古浴场等古罗马废墟,均有非常精彩的描写,另外还花了五章分别谈平民诗人贝利的诗“平民的纪念碑”(注:这一章是作者为本次中文版专门增写的)、卡拉瓦乔和米开朗基罗的画:“另类的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摩西》的历险”以及罗马遗迹古塔“恐惧之塔”和罗马的电影“罗马梦工厂”(顺便说几句,《罗马传》的出版经历了数年时间,在此期间,不仅阅读了大量庞繁的参考资料,对译文的每句每段都进行了反复打磨,每张图片亦经历了很艰难但十分用心的选排,出版后仍反复阅读,在书内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以备寻机与读者分享)。
  
  






 
       而《杭州传》虽然也将《富春山居图》(放到下一小节的叙述手法中说)等艺术作品单辟一节,但有时候会将景观风物艺术作品嵌入时空,与时代状写、人文描摹熔为一炉,浑然一体。试以杭州最有名的人文景观西湖为例说说作者的写作布局。

西湖

       西湖是《杭州传》的自然主角。作者并未单辟一章来状写,而是在全书各章各朝代中点写她外观和人文内核的历史变迁(西湖成形有多种说法,王旭烽采信的史料为起于东汉华信筑海堤。西湖得名自白居易的诗——之前的秦汉六朝直到隋时,西湖被称为钱塘湖、金牛湖、明圣湖——之后的美称“西子湖”则得自苏东坡诗),各朝各代国家和地方管理者对她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治理方法各不相同,实则体现了治理者的人文思想观念:西湖在唐、五代吴越钱王时期、宋等朝均受到格外青睐,而在元朝却遭百年冷遇——废而不治,明初更是“十里湖光十里笆”,阡陌纵横,支离破碎。至明正德年间被杨孟瑛再度疏浚,而疏浚手续至此时已是无比繁复:唐白居易治湖,根本不须奏请朝廷批准,宋苏东坡就须上书宋哲宗《乞开杭州西湖状》以乞恳开湖,等到杨孟瑛时,从上书朝廷到正式开工,足足花了五年时间……到了现当代,中美在西湖边共签“上海公报”,2016年G20峰会的召开、第19届亚运会的即将举行……西湖在当代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对苏东坡以及西湖如此写法,既可感受到一个名扬天下之湖的美的由来,一个千古人物在该地留下的故迹和影响,也可借由一个湖一个人而窥看到历代政府的政经人文生态,可以看到此湖此人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构成这个地域的烟火人生和精神特质,因此而使一本非虚构作品有了数条如虚构作品一般贯通全书的大线索。

       再多说一句西湖景观里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笔下杜家花园的牡丹亭本在江西省赣州大余,然自唐代杭州僧人惠澄从洛阳移来国花牡丹至杭后,经诗人徐凝、张祜、白居易、苏轼、南宋皇家以及之后各朝历代一众大佬的接力推广,杭州西湖的牡丹园牡丹亭灿若云锦,业已成为名扬天下的“情天情地情深”的所在,游人如织。

见山是山、白非白的叙述手法

       在《杭州传》中,作者多数时候采取沉稳平静的白描手法,但这种沉稳平静照样能让你读出九转百回。大约因遍读史书又经历了亲族几代人风雨人生的洗礼(首发式上,她说近代国共内战时期她的亲族之间变成了敌对双方,那种情感的撕裂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对历史与现实的阅读和亲历,使她形成了一种通透的历史观,以之为精神背景来创作文学和史学作品,其表达方式便从容沉潜,又于这从容中暗藏一种深厚惊人的功力——初读淡然,再读俨然,反复读,惊见寥寥几笔的淡白之下山体峥嵘瀚海汹涌,历史波涛中不同个体的相同命运和不同命运,在时代的大潮面前,家与国、个人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何进退?平和时刻,日常生活又能展现怎样的非凡魅力?

无不淋漓尽致

       在每章起首对该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人文、地理情态等进行综观全局提纲挈领的概述,再在总体背景清晰的前提下择其间重点人物事件,予以详述。其叙述文字端凝简洁大气,以历尽沧桑后的见山是山遇水涉水的姿态、以不动声色、看似无痕实则精密的叙述和结构将这座城市的人物事从史海中捞出来,一一“大白”于天下。

       王旭烽的文字看似平白,实际耐嚼,打个比方,远看以为一片平常白纸,近看则发现上面绣有各种美花丽纹虫鱼鸟兽,手摸则发现其质地实为布帛,且手感致密起伏凹凸,放到墙边居然不会滑倒,再深入探寻,发现其布料的制作便要花上几年,除了织造工艺特殊,洗色,还要上油蜡(此蜡含至少三种成分:凡士林、石蜡、还有精炼油。蜡温始终保持在95度,布在液蜡中只浸三秒,两百克布可吸收一百克蜡)……经水深火热方才炼出来的布,既防水耐磨又别具美感——王的文字就如这纸布一般,随便瞎翻翻以为很是平常,细读会发现,实则经历了千锤百炼,方炼成这中国传统文化浸透的底子,在这雅厚底子上自由地白话叙述,便形成了不着痕迹的文白并妙。

比如她写姜夔。

       姜夔(1154—1221)的命运和李清照一样。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不是杭州人,晚年居于杭州,卒于杭州。姜夔卒葬的西马塍,正是当年李清照的栖居之处。 

       1154 年,宋高宗迁都杭州第二十六年,金人虎视眈眈,宋室危在旦夕,而彼时词坛江湖却异常活跃。这一年,十四岁的辛弃疾正在金地参加乡举,一心想着反金复宋;二十七岁的杨万里刚刚进士及第,正踌躇满志矢志报国;二十九岁的陆游得罪了秦桧,被贬至外地,心中仍有一腔热血;年逾古稀的李清照风烛草露,在一片凄凉晚景中沉吟低唱。这一年,姜夔在江西鄱阳的一个破旧院子里诞生。

       起笔这两段,寥寥数百字,极为简练,却高度凝练和暗寓了姜夔的曲折人生,同时引一句话“金人虎视眈眈,宋室危在旦夕”即概括了南宋建国之初的仓皇状态,而南宋最具代表性的词坛文臣武将词人,也给了每人仅一句话,便将他们各不相同的生命状态极为精准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这种散点集中的白描,不需做任何评议即在无形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氛围、周边复杂局势以及百姓生活情状。久浸历史场域的王旭烽自然深得春秋笔法之奥,不过,除了这种技于无技之中的极技,还必得对诸般史料烂熟于心,并将这些史料嚼碎了消化了,吐出真的丝线来,织成纵横交错条纹致密厚实坚韧且隐其光泽于内的上好布帛,再“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色色不同,服服各异,字达意至,理序井然,文气沛然。

       王旭烽运笔之高明,正在于她力求行文朴实浅显,人人皆懂,句句是实,然这实,却是由实入虚,又由虚入了实,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不是要领你进入迷宫,而是令你于字句之至朴中,品咂人生况味,看到时局流转,悟那天道之微妙玄通。

       比如有一节小标题“最后的清吟”,讲清末重臣王文韶。1894年青云直上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因反对义和团运动曾被端王载漪喊“杀此老奴!” ,又因八国联军侵入京城,差点人头落地的他却位极人臣,主持清王朝国内外一切大事。最后写他在杭州养老的晚景、死后葬礼的极端隆重。

       这一节,王旭烽只用极简之白描文字点出王文韶的人生轨迹,至于1894年清朝经历了什么,国际局势如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慈禧太后、载漪等那阵子都干嘛了,一概没说(对历史稍有了解的读者自然勿须赘述。若每个细部都展开,无疑得一部清宫大剧)。

       读完这节,回头醒味这“最后的清吟”,几个意思啊?先说“清吟”二字,既实,实指王文韶所住的杭州清吟巷,且虚,虚则谓大清挽歌。再来看“最后”二字,既指王文韶人生最后的岁月,亦指大清王朝最后的时光;站在作品布局角度来说,既是写清代这一章“立马旗营三百年”的最后一篇,亦代表了中国开启近现代转型之前、两千年帝制王朝的终结。

       在《杭州传》里,这种以实状虚、虚实互文的手法,颇不少见。

***************************************************************

       回到《富春山居图》。作此画的是元代黄公望,先显后隐,人生波折丛生。作此画时已是八旬老翁,前后花了七年时间完成这幅高一尺余长约两丈的艺术长卷后,便含笑九泉。这幅作品的命运亦充满曲折。如今,这一国宝级作品被分为两段,一段叫《剩山图》保存在西湖边的浙江博物馆里,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另一段则被运到了台湾。

王旭烽在文中写道:

       前些年,播放了一部关于此画的专题片,电视工作者用媒体手段,把海峡两岸的这两段画在屏幕上连接起来,那真是一个令人无限感慨的画面啊。
       ……

       想起“丝路百城传”另一部佳作《漳州传》(作者陈子铭)的一段描写:

       数个世纪前,歌仔流行于九龙江畔,自由、轻松、诙谐,仿佛是漳州人乐天知命、包容开放的性格。

       民国初年,歌仔在宜兰成了歌仔戏,歌仔戏风靡了全台。1928年,歌仔戏回到了大陆,一样风靡了漳厦。1949年,两岸隔绝,在彼岸的歌仔戏仍叫歌仔戏,在此岸的歌仔戏成了芗剧。待到四十年后,两岸的艺人终于同台演出,唱芗剧的一样唱歌仔,唱歌仔戏的一样唱芗剧……

       写到此,手机响了,家人电话说,一直敬慕的罗大佑先生发了新歌《月夜愁2023》,放下电话即到网上去看听。新歌改编自1933年源自台湾平埔族传统曲调的台语歌谣《月夜愁》,并新嵌入了民谣摇滚。

       耳机里,大佑先生静静慢慢地微嘶略哑地低吟浅咏着月夜下隔河之爱的微愁。

       大佑先生是音乐人中少有的具备哲学自觉的音乐诗人,他的很多歌具备多重意味,若细细解读,不亚于一部部长篇小说和哲理著作,也因此,他的很多歌宜于郑重用心地欣赏,而不宜作生活和写作的陪伴(很多作家喜欢到咖啡馆里写作,除了那里的灯光柔和、人影朦胧并咖啡馨香,还因为咖啡馆主人大多是精通音乐至少是爱好音乐的人,他们会为咖啡客精心选择背景音乐,一直隐隐约约地环绕在他们耳际,令他们思绪如潮),但这首《月夜愁2023》,既宜于专注欣赏,亦宜于长久地低廻陪伴。月啊,请俯看人间这一水之隔的爱愁,以你一无分别的柔光慰抚这水岸两侧的惆怅惘然吧……循环聆听数遍之后,不由得想起大佑先生演唱的余光中先生作词由他作曲的《乡愁四韵》……

       这天晚上,读另一位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我的写作总要面对两条分叉的道路,它们呼应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一条道路伸入由没有实体的理性构成的精神空间,你可在其中追踪各种汇合的线索、各种投射、各种抽象形式、力矢量。另一条道路穿过一个布满物体的空间,试图通过在纸上填满字句来创造与那个空间对等的空间,其中涉及最小心、谨慎的努力,要使写下的呼应没写下的,呼应一切可说和不可说的……
 
天地一指 万物一马

       王旭烽的《杭州传》遍写这座城市历经的历史风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文地理景观自然风物,尤其对城市的灵魂——人的描述极为独到。忠诚不屈者、矢志不移者、诡谲难辨者……义结金兰、反目成仇……显者长隐、隐者常显、先仕后隐、时隐时仕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影响这这座城市历史进程或精神特质的各色人等,包容极广,涉及的人物事件成百上千或许上万,世间万象,莫不有迹,其人文影响,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丰富或曰构成了杭州城杭州人乃至中国气质和中国人精神的历史证词。
 
       《中华读书报》和《作家文摘》都摘选了书中一篇《梅妻鹤子的隐士文化》,在这篇中,王旭烽指出,中国的隐士文化,往往需要隐者与显者共同来完成。
 
       隐士,具有超凡才德学识者主动不仕朝堂之士(若本就无才无德无识那无论你搁哪犄角旮旯里瞎活都只是野草一根称不得隐士也),人将之分为逸隐和修隐,前者为士,后者为宗教修行隐者,佛僧,道士,基督徒,穆斯林……不等。隐久得逸。某种情境下,很多人无奈身隐,心中实则仍怀执念、有所盼待,遇到适当时机则出仕效国。逸则已达心隐境界,返璞归真,天人合一。

       王旭烽在《杭州传》中并写了很多显者和隐者以及显隐交错,显者与隐者的交会以及同一个人各不相同的显隐状态。比如: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位诗人管理者,白居易、范仲淹、苏轼,为政有方,文垂千载,他们均与高僧隐士交谊深厚……

       这里试着选取三组人物来聊聊阅读体会。

白居易与三位高僧的来往

       王旭烽之前,无数人都已写过苏白范林……但她再写他们尤其是白居易,依然非常出彩。

       白居易与苏轼一样也遍布《杭州传》全书(白居易早苏轼近两百年,若苏的精神偶像,苏慕白的诗文不少,“出处依稀似乐天”“我似乐天君记取”“乐天身心相物”……代表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亦化自白居易“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文《钱塘六井记》亦记赞白居易在杭州治湖浚井之功,就连自号“东坡居士”,亦大受白乐天影响),王旭烽从多个侧面无数细节出发,写白、苏以及西湖在不同时代对庙堂江湖、不同行业各色人等的深远影响,因而,白居易、苏东坡便与西湖一道共同构成了《杭州传》的三根擎天柱和黏结剂,使得作品结构异常结实稳健的同时,巍然于外,华美于内。

       在写白居易的专节“且向钱塘湖上去”中,王旭烽一开笔就写老白出任杭州刺史时“已在浔阳江头湿过他那江州司马的青衫了”,隔着屏幕,隔着千年历史的时光,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并非不能与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琵琶行》作者相感相应(感同身受并非超能力,略经困苦的中青年人都能有,更况历经人世沧桑的咱老年人呢)。只是觉得王旭烽这一略带调侃的揶揄实在是太熟悉老白的波折人生,极为精准地抓住了他个性特点中的精髓,既让读者印证各种已知已读(白所慕二人,陶渊明居江州,韦应物刺江州……),又忍不住哂然一笑,正心一紧。“湿过江州司马的青衫了”,已被贬过,虽非至暗时刻,但对胸怀大志之人来说,已是巨大挫折。很多人分析说他从此备受打击,变得沉稳和消极了。然而,老白对人世的认识肯定是深刻了,但“沉稳和消极”与否却要两说。

       此番到杭与被贬江州不同,乃老白不耐朝廷内部争斗自请外任,而写的这诗“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消极是似乎了,沉稳却实在谈不上(后世柳永就因落榜后写诗发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皇帝亲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黜落……)。但他真是怨天怨地“冷吟闲醉二三年”的消极之人吗?王旭烽写他一到杭州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写下《杭州刺史谢上表》,“惟当夙兴夕惕,焦思苦心”。不光是写上表,到任后,西湖筑堤,疏通六井,写西湖水利文件《钱塘湖石记》,写大量关于西湖的诗文,连“西湖”之名称亦得自他的诗。千年功绩,千古文章,千载流芳。用现在的话说,杭州刺史白居易是杭州和西湖最用心尽力的官员推广人。

       诗要写,牢骚要发,该尽的职责应做的事情可一点儿也不含糊,不耽误。王旭烽用极少而独特的笔触便将白居易的复杂个性和境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节也体现了她在一部非虚构作品里具备一种杰出小说家的叙事和结构能力。(写史传类作品,自然不能凭空捏造,少不得要参证前人的史书,但人们常常读到有的文章作者若对海量史料消化不够、史思不足,或想偷懒,整大章大节 抄已有史料,抄得溜了,如牛饮水般一个嗝都不打……)

       做实事,写诗文,亦不忘与高僧往来,涵养心性。上文说过惠澄方丈首次成功移植洛阳牡丹于杭州开元寺,白居易引种于自己的虚白堂前,为如今名扬天下的“情天情地情深”的所在——西湖牡丹亭筑下基座。王旭烽在此节则精选了两个老白的开悟时刻:一是备餐写诗请韬光禅师进城餐聚被禅师回诗谢绝“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老白顿悟,遂入山拜见。二是与鸟窠禅师圆修的问禅。圆修禅师坐在松树上打禅四十年,白:“禅师住处甚危险。”师:“太守危险尤甚!”……乃悟。

       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悟道的白乐天算是高寿且善终之人。

女性形象:苏小小,冼夫人,卢克蕾吉亚•波吉亚
 
       《杭州传》写了苏小小、李清照、秋瑾等女性,《海南岛传》写了冼夫人、黄道姑、女海盗和烈女、红色娘子军等,《罗马传》写了卢克蕾吉亚•波吉亚、安娜•法拉里诺(侯爵夫人)等。本节试从三书中各选一位女性谈谈地域与人的相互影响。

王旭烽写苏小小——

       苏小小生活于两晋南北朝(中国两个最混乱的大分裂时期之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社会最底层歌妓,为何却被千古传唱?很多人将她目为“茶花女”般,是时代碾压下的一缕悲剧芳魂,既慕其绝世才色赞她温柔良心,“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又叹其凄清孤凉,怜其落寞无靠,“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西陵下,风吹雨”。可王旭烽并非那很多人。她生活在西子湖畔,遍阅历史烟云,虽隔了千年帷幕,多少带有当代自由女性的眼光,然在细细打量过各种史料中的佳人行迹后,或者在某几次徜徉于孤山之畔漫步在西泠桥上伫立在慕才亭中时,忽然就与那千年之前的妙人儿魂遇,听到了她在油壁车中的朗笑,闻到了她飘飞山水间的衣袂清香,于是下笔之际,她洗却了覆盖在小小身上的千年尘埃:“那年夏秋之际,苏小小赏荷夜归,独坐露台,夜凉如水,侵成一病。临终遗言说,我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瘾。”

       通脱旷达,心胸与西湖山水相印,为山水情而死——无论处于百般历史困境中的小小真人如何,王旭烽笔下的苏小小,有着作为“人”(不仅仅是女人)破除了一切外在捆缚直达至性至情的清通透彻;

孔见写冼夫人——

       冼夫人生逢乱世(也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岭南社会安定和国家治权完整披肝沥胆。历史上,海南岛孤悬海外,历代政权鞭长莫及,极难达成有效治理,“长吏之设,虽有若无”。真正将海南岛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使其归服于王化的,是一个母仪天下的女性——冼夫人,她集美、知、仁勇于一身,在乱世危局中,以其智慧和魄力护得一方百姓周全,“虽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冼夫人不似中国历史上的吕后、武则天、慈禧等让男人后背发凉的女性,并不通过阴险的计谋毒辣的手段甚至杀子灭亲树立自己的威权,她靠的是自身的人格魅力,贞心峻节和仁勇无畏,完成了对海南岛心灵上的收服。

科拉多•奥吉阿斯写卢克蕾吉亚•波吉亚——

       卢克蕾吉亚•波吉亚虽美貌绝伦,却沦为父兄的政治工具,在充满阴谋和血腥谋杀的背景中被父兄数次嫁给不同的权贵。其兄切萨雷(瓦伦蒂诺公爵)即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原型,被马基雅维利视为有可能统一意大利的君王(当时最伟大的天才达芬奇亦慑于其威为其造城工程师),而其父乃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她与切萨雷均是教皇父亲与一位宫廷女官的私生子女,当世最杰出的天才包括米开朗基罗等都被召集到教廷服务),她有数任丈夫,一个被迫解除婚约一个被她兄长谋杀……有人认为她是近代史上最不幸的女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精神上的魔鬼。结论至今悬而未决。

       这三部书中不同女性的不同形象,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特色,同时也可见出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

       与王旭烽朴白温静的文字风格相比,《罗马传》大异其道,“作者在大动声色的历史叙述中,凸显人物事件的关键特质……”,作者科拉多•奥吉阿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反讽、夸张、戏谑、暗寓以及抒情等各种文学手段,其文字调性和气韵的把握等,给编译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现在想来,正是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之气质和个性,虽然杭州也经历过历史战火的锤打,但与罗马那样一个曾打遍天下、雄踞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中心又历经各种战火(包括实战、精神)摧残的城市(古国)相比,杭州依然算得相对平和,即便惨痛如南宋灭国元朝进驻,杭州这座城市也从未曾遭遇城毁人灭文脉断绝的厄运(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杭州都发生过很多次火灾,1201年甚至发生了一场惊天超级大火灾, 整个南宋朝廷的行政机构几乎全部被大火烧毁。但此乃内部失火,城市管理出了大问题,与因外部战争城市被毁所带来的精神损辱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从琢玉为剑的远古审美,到陌上花开缓缓归的吴越文化、纳土归宋的中华一统全局观……再到如今“四路五带”,串联文化精华,勾勒诗画山水中的先哲论学、文人诗游,凝聚“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诗意魂魄……

       在其地繁华人物温柔中浸润出来的杭州人王旭烽,与在“废墟也言说着伟大”的罗马成长的科拉多•奥吉阿斯,以及在苍茫大海深山森林间游走的岛人孔见,其个性和写作风格肯定有着很大的不同。

       杭州人称赞美、批判恶,词语从不激烈却同样力透纸背(荡开一句:总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时指点别人该如何如何,仿佛不一头撞死在柱子上就不算壮烈不算忠良……中国自古有清流议政传统,但言与行虽有巨大关联——信念对行动力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却仍然是两个不同的场域,知行合一,远非一日之功)。

想象一下这样三个人:

       一个是温雅少女于江南微雨中,在西湖的苏堤白堤缓缓漫步,观碧波荡漾,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或于傍晚时分携一杯(几杯)明前龙井茶,独自或与二三好友在花港观鱼的牡丹亭上,赏月下牡丹模样,吟咏着“绝代祇西子,众芳惟牡丹”……

       一个是海岛少年站在云雾缭绕的五指山,仰首向天,高歌黎谣:“五指山咧五条溪”……或屏声凝息,静听猿猴的啼喊,大海的咆哮……或静坐于黄花梨做成的椅子上,默闻沉香之香芬……

       一个是青葱少年在古罗马墓地和各个废墟间游荡,读着非天主教徒公墓里无名墓碑上英国诗人济慈逝前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以及另一位葬于此的英国诗人雪莱呼应的文字“济慈!若你珍贵的姓名是写在水上的话,那么这每一滴水都是从为你哭泣的人脸上掉落的泪”……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均领受着自然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滋养恩赐,经人世的漫长锤炼后,如圣如仙如魔,在这三座城市(岛屿)的历史中自由地穿梭往返,以各具特色但同样非凡的笔力和胸襟,为他们的故乡母亲创造了一部气势磅礴的宏伟史诗。

沈括、戴梓、钱学森及其他

       北宋沈括是中国古代(或者至今)亦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杭州人,天文历法数理化生物地理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如此巨擘,清代野路子专家戴梓自不可与比,但作为兵器奇才,二者或可隔空一话。

       王旭烽在写戴梓的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兵圣孙子对人们的告诫。研究和制造兵器的人,实际上文不治国,武不领军,但各国对他们从来都是百般呵护,宠爱有加。这不奇怪,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人主宰政治家的强国之梦。

       在写戴梓这节中,王旭烽罕见地从作品外站进来议了两段(数百字):戴梓之冤案……与其说是戴梓的悲剧,不如说是大清王朝的悲剧……百年之后,在鸦片战争中,大清的水手还在用粪便泼向英国人的炮舰的时候,“天公”到哪儿再去寻找戴梓这样的人才呢?……

       现当代,导弹之父钱学森乃吴越王钱镠第三十三世孙,王旭烽并没写他如何研发导弹,笔触只聚集于他从美国返华时的惊险过程。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以释放十五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朝鲜战场)方换取了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归国(此前,美国人坚持其他人可以谈,钱学森不能谈)。大清的教训,在当代中国不能再重犯。
 
且从兵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延伸到战争与和平的议题

       《罗马传》《海南岛传》《杭州传》三部书都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情民状的描写,《威海传》则写到自威海卫出洋助力协约国的数万“一战”华工。
关于二战中的意大利,人们也许熟悉那个德国法西斯的轴心国盟友形象,但《罗马传》作者科拉多•奥吉阿斯用了整整一章“死于1944年3月24日”,为我们呈现了意大利反纳粹游击队的英勇抵抗。与王旭烽的父亲是军人类似,科拉多•奥吉阿斯的父亲是意大利反纳粹游击队员。
 
 
                阿尔贝特•凯塞林

       这里不想复述这章所言的这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只引用这章最后作者默写下来的一首诗——由佛罗伦萨大学校长皮耶罗•卡拉曼德雷教授给当年的纳粹德国驻意大利总司令、空军陆军双重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写的(外界普遍认为抛开纳粹身份,凯塞林绝对算得杰出的军事将领,在盟军眼中,他算是一个相对“干净”的人:为人谦和,不让手下虐待俘虏和打砸抢烧、保护各国文物,所以后来他被判死刑时,很多盟军重要人物纷纷为他求情,将他的死刑改为无期直至后来被减刑释放),教授校长写这首诗的前因后果为何、科拉多•奥吉阿斯笔下的凯塞林与外界对他的印象有何不同?请读者诸君自去读《罗马传》一书。皮耶罗•卡拉曼德雷教授的诗被刻在库内奥市政厅的一块大理石板上:

凯塞林先生 
你要我们意大利人为你竖立纪念碑 
这样的纪念碑可以为你而立 
但是用什么石头搭建 
那得取决于我们 
不是用被战火熏黑的墓石 
那里手无寸铁的平民在你的屠刀下尸横遍野 
不是用陵园的黄土 
因为我们年轻的同伴在那里长眠 
不是用山上铁蹄践踏过的积雪 
它曾连续两个冬天对你的暴行冷眼相见 
也不是用山谷里的春天 
它曾目睹你逃窜时的汗颜 
只有用意志坚定的受折磨的人紧闭的双唇 
他们的沉默比顽石更坚韧 
只有用自由的人们坚不可摧的契约 
他们聚集在一起洗雪国耻和恐惧甘心情愿 
这仅仅是为了尊严而不是为了仇恨 
如果有一天您想重返此地 
你会重新见到逝者与幸存者 
他们都共同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人们紧绕在纪念碑周围团结一心 
抵抗 
从现在直到永远

       《海南岛传》用了整整一章“洗不清的罪恶”叙述抗日战争期间(二战期间)日军在海南岛犯下的滔天罪行。读这一章,心情惨痛到眼泪都流不出来。
 
       
       《杭州传》
则花三节“钱塘江大桥的传奇”“西湖上空的战鹰”“浙江大学的抗日远征”叙写了那段艰难岁月。

       唐代诗人施肩吾以“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的诗句来形容钱塘江上架桥难,但中国排除万难破天荒地建成以后(当时的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对茅以升说:“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桥造不成,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在你后头跳!”),却在日军的进犯下,这条通车仅八十九天的桥,为了使百万人免于战火而被炸毁。

       《威海传》专章写到一战中数万华工出洋倾力相助协约国,然而战后,德国占领的青岛并未回归中国,引发声势浩大的“五四风雷”……

       读着这些历史,感叹“弱国无外交”“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同时,逼得人们不得不想,和平美好的生活,以何保障?

       王旭烽在《杭州传》新书首发式上回答读者提问时说,自己作为茶人的美好愿望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在茶谈中来共话合作、实现和平,有话好好说。但停顿片刻后,她话锋一转,不禁叹道,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南宋就是这么谈来谈去谈没了。所以父母皆为军人的她,在《杭州传》中既写了自跨湖桥、良渚等琢玉为剑、凝土为陶自古演化及今的文明文化的承继和传递对治国理政和润化民心的重要性,写了自古以来中外开展的各种商贸文化交流,亦不吝笔墨写武器专家,写民族英雄,写众多在千年变局、国难当头和世界大战中勇敢抗争、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还写了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耕耘不辍奋斗不息的人们和成果——国本固,民方安。

       王旭烽的《杭州传》信息量极大,每个信息点都可触发无穷连接——印度高僧慧理,葛岭真人抱朴子葛洪,“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的“济书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湖上青山对结庐(林逋),为我名山留片席(林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罗隐,“一水不能胜五火”——朱震亨以滋阴说使“医之门户分于元”,张苍水的“好山色!”,夏震武的“木瓜精神”,一月知县吴昌硕,国学大师马一浮,磊落妩媚王金发,亡命天涯沈玄庐……誉杭州为地上天城的马可•波罗,生在杭州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书中提及的人物事件极为庞繁复杂,或详或略,或喜或悲,人生命运各各不同,都刻进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读这般作品,需要你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储备、用你的慈心智目灵性德慧去感应和体察,才能领其至妙,得其精髓,感通悟会,明理舒志。另外,初读以后,需再反复多次重读,方才既可深度钻入书中的细节感受震撼,又能跳出文本,俯身综看这本书的总体气势、各部关联,以及作者随写随茂、阅者愈读愈明的历史玄机、生命堂奥。
掩卷,方证悟王旭烽为人温存为文平和的哲学底基。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我们不是科学家,不能使人类变成多行星物种在太空遨游;我们不是工程师,不能制作出最精密的仪器;我们不是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我们既然做了出版从业者,便尽力将每本书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创编发宣推,各各尽力。

       读着王老师发来的数次修改稿(几乎每次都大动干戈地修改),应着陆局马社(陆彩荣、马汝军)不分昼夜发来的各种建议、思考和工作安排,看着与社里各相关人员(总编室设计排版校对印制宣推发行人员……)各种工作聊天记录,看着与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的众多工作人员(我社浙江片的发行主管马威组建了一个十六人的《杭州传》宣发群),无分节假日不分上下班,对事前规划、临时急务、事后推广等,事无巨细,各抒己见,一一落实……看着与各媒体各译者等各机构的人的交流……一边听着朴树的《平凡之路》(很喜欢周深,也对他所有的演唱心服口服,但相较于深深演唱的《平凡之路》,朴树的演唱,此刻更让我眼含热泪),一边在电脑上在纸上在手机上……在脑海里散记着编发过程中的各种思绪和想法,想,杭州之所以成为杭州,除了历史上历代众人为之建下物质和精神基座,更有今人徜徉其上,续其蕴藉,扬其气魄,增新美,添新韵,如此这般的世纪大合力,终于成就了王旭烽《杭州传》的史诗品格和恢弘气象。

       数年前,为杭州寻找合适作者颇费思量。后来陆局亲自出面与省市相关领导商议,终于决定诚邀王旭烽来撰写《杭州传》,并请叶辉先生具体落实对接事宜。除了家人(俺先生的母亲乃杭州人,她极好),俺对新杭州人的认知自叶辉始,之后,一长串名字进入通讯录,叶彬松、吕聃、李杲、应雪林、许悦、兔爹、张磊(三个张磊哈哈哈)、尚佐文、苹果头、此心光明、纪小满、二郎真菌、lili、独养儿子、胡萝卜小弟、陈胜伟、米米、施鹏跃、H-CI、赵晔娇、lucy、雷米、啃了一口芙蓉糕、有风、巡音飞客、Rodya、一路向北、小卓盈eruca、深小鱼……这些新杭州人的热诚友善、进取之态以及这些网名里展露出的趣味,让杭州媳妇更深地迷恋杭州,亦更细致深情地、全心以赴地品读《杭州传》之妙。
   
****************************************************************

       郭水华先生诗句“说与知音伴远行”,唤起俺写此长文的热情和心念,想尽量呈现自己在编读过程中的所得所获,以发自肺腑的吾之真声,吸引那些有缘之知音,一起感受“田家风物渔家景”,一起“白苏堤柳动诗情”……

       以前喜欢发些好文章给年轻人读,常被他们嘲笑落伍,偶尔还会评词毒辣,不觉有些惆怅,不知中国文化是否发生了严重的代际断裂?不过,当俺将《杭州传》等好书里的好文章发与他们读,却破天荒道,真的不错!并补充说,巍然正大,深邃悠远,不容亵渎;同时不乏智俏幽默,纵横捭阖,新鲜好读。

       长时间听惯了他们的另类俏嘲话系,如今这样庄重正式的评语,实在是头一回。还有更厉害的,说,此等书可放枕边、办公室、旅行包里,遇到人生有难解之惑或幸福欢乐得无所措时,都须拿出来随时读,以定内心乾坤。

       便不由得心中感概,总有一种精神纵贯古今,总有一种情感连接千年。

       四千多年前,大禹来此,面对汪洋大海,“造杭以渡”,乃有余杭(禹杭)。从前朝发夕至以为速度,发展到如今,杭州已在须臾之间此彼立至,而《杭州传》,虽有五十余万字之众,可也就在您伸手可及之书架或案头呢。

       凭栏眺,波涛滚滚。然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仰头望,山高万仞。然而,“谁谓山高?一屐临之”也!

       飞鸿踏雪泥,泥上留指爪……大江东去,天地万物,一切皆将逝去(或以另外的形态重来世间实现能量不灭之恒律)。然则,个体生命与自然百态,漫长创作与精细阅读,互琢互磨,心神相应,审美跋涉,千古存证,善莫大焉。

       如今这编读侧记虽仅不到两万字,很难遍及《杭州传》所有之精深奥妙,然确确乎捧心燃脂,精诚以向……当然,即便作者、编者以及各位辛勤的审校专家们付出了如此这般的努力,仍可能还会有错漏。诸君,还等甚么?来吧,一起感悟和得惠之余,一起阅正吧,我们等您。
 
  ****************************************************************

       “丝路百城传”丛书能够邀请到国内外一众名家,确实荣幸。就好比他们皆乃武林顶尖高手,一起应邀来到华山,却并非为了比高踩低,而是在共同领略华山绝美的同时一一展示自己,了解对方,切磋交流,相互增益,然后下得山去,各自风流:或水绿山青,依然自在;或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丝路百城传”系列,众多大家名家欣然投入,倾心付出,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文化桥梁,为世界和平为中国文化建设为华夏文明的传承捧心献力,其中还有两位作者在写完稿件后不幸去世……深深感恩。

       今此篇侧记乃为《杭州传》所作,故其他传记作品,待将来得机再对各书精华予以细细品读。感谢各位作家的辛勤付出。
 

****************************************************************

       PS:所谓侧记,写的是编读过程中一些边边角角的碎料。要想得其真惠,还得您亲阅亲感亲悟,辛苦着您了!

       另,在各方努力下,《杭州传:住在天堂》已经加印,在加印版本中,修正了我们自查发现的标点、错字等讹误,诚请读者朋友们继续阅正。

       申明:本篇编读侧记由作者简以宁授权《金盾文化网》独家首发,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选摘转发或发现图书里的错漏,请与简以宁邮箱联系:235302753@qq.com
 
文末彩蛋——
 
王旭烽的《杭州传》与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

       这日,在单位忙完各种杂务,归家途中心想,一会儿又可以继续细读《杭州传》,可以在那里遇见历史上那么多或温柔有趣或渊博醇雅或壮怀激烈或呆瓜笨枣或塑料兄弟……“怨去吹箫,狂来说剑”,沽酒赏花,茶禅一味……还可以继续啰啰嗦嗦地漫写编读侧记——是侧记而非正记!便可以不受任何文体的绑缚,歌哭欢笑,自由自在——真是幸福的人生时光啊。这么美美地想着,就戴上耳机,听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导师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娱乐节目,但作为工作狂读书狂,几乎不看节目——影视剧纪录片会偶尔看一些,但不知何故,十数年来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都有观看,虽不一定场场必至,但似乎每年都有关注),一边听,一边想着《杭州传》里王旭烽的自谦,莞尔一笑。

       舍不得读完、每天想到可以继续读就牵挂不已心生期待的书,早年有《京华烟云》《追忆似水年华》等,后来有《三体》等(飘开一句,俺读书算早的,二三岁读儿歌和《十万个为什么》,六七岁读长篇小说包括外国小说——当然是翻译体,因字尚认不全闹出过许多笑话,至今还是家里人的调侃话题——读到至今终于将个眼睛读不明媚了……),于心灵来说那是一种打开:另一个时空,另一些人,他们怎样领略生命之美,抵抗命运之苦,他们生存的世界,自然文明和人类艺术如何;于现实生活来说,是一种智慧的传递:那里面的人如何解决遇到的难题,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际交往、民情风俗的奥秘,个人命运、国家命运、人类命运,外部松散实则暗处关联,大风如何起于青萍之末……回到《杭州传》,王老师自谦文字浅显易懂,在上文中俺不揣浅陋试图以区区数万字去阐释她所说的浅和显,易与懂,正自惶惑,究竟说清楚了还是?便在此刻听到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不禁粲然一笑:听完这首歌,您觉得他真的不会唱歌吗?他的嗓子不好吗?技巧不妙吗?情感不真吗?豪气不足吗?认真读完《杭州传》后,您觉得她浅显吗?不宽阔吗?只是林林总总吗?文学表达技艺不圆熟吗?认知不深刻吗?未厘清杭州之于中国的坐标吗?如果您真的读了而且带着丰富的文学和史学素养有备而来,相信您必有多得:知识扩充、审美享受、写作技巧的启发、处理事务的方法、对待世间百态的心胸境界……

音乐 阅读 写作

       当年写小说《左脸的微笑》时,恰值由诗性的灿烂青春向迷茫中年过渡并踮起脚尖追求思想深刻的时期,同时刚入出版行业不久。陪伴《左脸的微笑》写作过程的,是瓦格纳的音乐和尼采的书。后来编辑再版周国平先生写尼采的《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及瓦格纳口述作品《我生来与众不同》,均其来有自矣。
 
       
       写《无法纯粹》时是许巍的歌循环陪伴着,写《遥远的真相》时是罗大佑《爱的箴言》循环陪伴着,写这篇《说与知音伴远行》的《杭州传》编读侧记时,是朴树的《平凡之路》和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以及大佑先生的《月夜愁2023》循环陪伴着。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中文歌,还有全球各地各种语言各种乐器演唱和演奏的音乐陪伴着,随着阅读和写作内容的不同,随机选作背景环绕声。亦于此默谢这些音乐人。

       音乐,阅读,写作;塑形体,富气质,养心灵。

       与音乐、图书的人生渊源,联想起的亲朋挚友、陌生的熟人、熟悉的陌生人无数……数十万字整不完,此处省略。

不赞一辞

       《杭州传》读至第N遍后,从前一掠而过的地方都认起真来。“隙积述”“会圆术”“斧劈皴”“刮铁皴”“一水不能胜五火”……资料是查了,图文解说也看了,仍是似懂非懂一脸蒙的状态。还有一些人物事件,也发现似知非知一知半解,背景知识准备不足,紧忙买参考书来读,补充相关盲点。若不知渊源典故时代背景前因后果如何,别说与作者的心灵同频共振,那话里话外的意思非但弄不明白,有时候还会弄拧了——您可能会说作者干嘛不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哈哈,这您就矫情并露怯了吧,历史那么久长,史料浩如烟海,若一一从头叙说,岂是几屋子书够说明白的,再说那般写作,您读来不觉得笨吗——是不是想起填鸭式灌输来?一部好书,除了让您读起来津津有味,且有味之余,还会沿着书中线索自发地进行更为广泛的延伸阅读。

       不过,缺知少识的汗颜感略微减弱,是在某晚临睡前读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昨始得《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测[阐]》一本,入夜循览,砉然发蒙,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竟不能赞一辞。”大学者也有蒙圈之时(鲁迅这话当然有自谦之意,联想到王老师的自谦,同时,看到鲁迅先生信中别字……),何况吾等不学无术之辈呢,心稍安。

       关于购买鲁迅全集的前因后果前缘后续,也有短短长长的故事,逸出来的文字前前后后长长短短地增删,罢了,此处略,将来有缘再与读者诸君分享。

望月抚心

       人说,你写了好些篇编辑手记,为啥都充满赞语且有的还那么浓烈?忍不住大笑,心想您怎么就不看俺编读了多少书,下笔写手记的又有几本呢。

       如果说,俺的其他编辑手记有尽职敬业或义海情天之谓,然则这篇侧记(包括之前写的三部小说),都属于若不写出来人得被憋坏的文字。开始时,一路狂奔了十数万字,冷静下来后,把那些枝蔓太远的延伸字句砍将下来,且待未来耄耋之年拿出来自读,望月抚心,丰满余日吧。

胸怀浩然之气 心涌如水柔情

       为了全力支持俺将《杭州传》编好,杭州血统的家人付出了许多实际行动。每天早晚问候并远程送菜:羊蝎子,啤酒鸭,炖鸡汤,香菜炒牛肉,蒸排骨……各不重样。活生生的杭人广告啊,哈哈哈……

       王旭烽以数十年功力沉淀创作《杭州传》,杭州媳妇则情真意切伏读数年,心中藏之,无日忘之。吾非历史学科班出身,未曾受过史学研究方法论的系统训练,一生杂读胡学,面对如此扎实心血之作,岂敢马虎?家人知俺从无节假日、下班一说,鸡鸣即起,夜半方眠,衣不解带,反复阅读,并对书中每个所知非深的人物事进行广泛的边料阅读——须知《杭州传》史料功夫十分之扎实,其中或概述详说或偶尔提起,拢总一起,虽未一一统计,只怕少说也有上千人,提到了几千上万件事,所以,每个房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数年下来,就为编这一部《杭州传》,读若干部参考书、看若干部纪录片,不时记录一些阅读感想……读写的任务,最宜夜深。万籁俱静时,皓月当空,星星点灯,耳畔随意播放着所喜之乐,目抚柔词,神接河山,品那字中妙意,悟那句后深思……杭人偶尔也会忍不住问俺(有时远程有时亲在):累不累?疲倦不?要不要休息一下?答:甘心的,情愿的,沉浸的;扩充了,丰富了,厚重了亦趣味了……杭人深受感动。

       《杭州传》第一稿到达时(王老师前后修改有五六稿),正好在读岛人孔见的《海南岛传》,俺在印厂装前原始样书上手写了许多编读感想(如今想找来拍照存证,居然找不见了,是否那段时间找俺要书的人太多,急切中将这写满了编读笔记的样书也错发出去了?悬念一桩。看来是上苍要俺再读再写,常读常新),记得样书未丢失前家人曾无意中看到过,又兼看了俺在《杭州传》样稿上写写画画的一些延伸感想,他一边翻读一边说,**(家人对俺的昵称)早年的文章文艺气虽然重了些,但尚在人间。如今越来越莫测高深,就算咱有深海潜底的本领,也摸不着海草,追不着海风(家人游泳健将,其技堪比海军陆战队优秀退役军人)……

       哈哈哈哈哈,俺纵声大笑:大多数读孔见这部大书的人,都能直感其好,但若要读到非同一般境地,还须营就一种氛围。试想,千年海岛孤悬陆外,从荒蛮之地渐被文明化育,其间沧桑,之中浩荡,岂是快餐时代急急忙忙一口就能品完的?再说杭州这样人文历史极为丰富的人间天堂,拥有西湖这般无以言喻的妙地(其时《杭州传》尚未进入出版流程,只在拜读阶段),要品得其美,深得其奥,需被那海风吹拂,苍茫笼罩——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临海而居,那至少也要感江河浩荡,岁月如梭;漫步河堤,迎风咏叹;月下孤读,深夜沉吟;不屑颜衰眼花,唯感恩慈润泽……

       杭州钱氏傻傻地望着平日里的社恐大牛(社恐最厉害者)这会子走来走去、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不由得张口结舌,呆了半晌。而后一言不发,离开了。

       几个月后,杭人将社恐大牛带到西临湘江的一处宅子,只见有整面落地大窗的阳台和杂物房被整改成一个书房,蓝灰相接的窗帘一打开,眼前一片阔大的水域,江中舟船缓行,江边行人慢慢,还有隐约的琴声歌声传来。收回目光,窗框上居然有鸽子停驻,吱吱漫叫着的同时,不时侧目室内葱笼的盆栽竹叶……

       怎样?在此地编读《杭州传》《海南岛传》,是否胸怀浩然之气,心涌如水柔情?杭人钱氏说着转身拿起一喷水器,给竹浇水。而后,打开音箱,一段伴着轻柔鼓点的琴音四面而来……

       那刻,想起杭人先祖画竹高手武人钱镠给夫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信……眼中迷雾渐起,无意识地摘下一片竹叶含在嘴里……
 
责任编辑:魏雅君
相关新闻
心海绽放的誓言
评长篇小说《国家监察行动之刺心者》 作者:海剑 出版:中国书籍出版社 初心如虹,誓言铮铮,文以载道,气盛言宜,心的半亩方塘游刃有余于老法律工作者、作家、编剧于

今日

说与知音伴远行
《杭州传》编读侧记 王旭烽与郭水华深情对望 在5月3日的《杭州传》新书首发式上,首次见到作者的爱人郭水华先生公安部消防局宣教中心原主任、汶川抗震救灾一等功臣、

14天前

《猎冰》
作者:郭国松 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根据震惊国内的大毒枭为原型创作的小说。高智商大毒枭刘大枭研制出新型化学合成冰毒,这意味着潘多拉盒子将被彻底打开刑侦

53天前

虎门印记
虎门,是我开始部队生活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已经印记在我的心里,虎门是我一生永远的回忆和永恒的念想。 一个地方之所以著名或某个日子之所以值得纪念,是因为它

202天前

大海情思
我十七时当上了一名水兵,与大海结下了深情。海浪,曾多少次和着慈母般的摇篮曲,把我送进甜蜜的梦乡。海风,曾多少回亲吻在她怀抱中促膝谈心的我和我的战友。 刚到水

202天前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第八届(2018-2021)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以作者、译者姓氏笔画为序) 中篇小说奖 《红骆驼》 王松 《四川文学》 2019年第8期 《荒野步枪手》 王凯 《人民文学》

296天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