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山有路》有感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心理学者的角度,用细腻的手法、理性地观察和触及人性的剖析,讲述个人在求学、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读书、考试、宣讲的成长经历,重现成长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分享自己对阅读、写作、教育和志愿工作的感悟,从多个角度揭示学习的动力、阅读的乐趣和传播的意义。作者兼有生命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从个人独特记忆的维度娓娓道来,意味深长地回答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质问题,即如何看待教育和被教育的过程与目的,给人启迪,耐人深思。
参与了该书部分插画创作的赵莹老师说,创作的过程中迅速阅读到了有意思的部分,《书山有路》的作者由北京市西城区社科联委员、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的王一牛博士创作。作者系理论宣讲专家,具政治工作学博士后经历,获北京市“万名孝星”、北京市“丹柯杯”思想政治工作一等奖等。他即有临床医学背景,还攻读了临床药理硕士和心理学博士,后来又做了政治工作学博士后。见了太多的患者,在每天看病治病写病历时发现很多病人多伴有心理问题,因此在接触患者过程中多有心理疏导。他的治疗用药少,却有效,很受病患欢迎,还成功挽救过要轻生的女孩。书中的一个金句耐人寻味,很有启发——人生无断崖,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越过去的方法。
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偏见源于认知的局限。偏见太强还是说明了受害者心理,或者相对的一直赢的心态很重,这是一种低阶心态,如果自己在社会或者经济层面等各个方面弱势,就通过各种实际的、虚拟的细微差异来贬低别人,来构建自己的心理安全区,很多弱势群体必须通过偏见来构建自身保护的心理和社会防线。偏见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工具和武器:进攻的时候,通过偏见把别人踩到自己脚下;防守的时候,通过偏见把别人挡在安全范围之外。人不会因为有知识就消除偏见。处于相同社会生态位的人群,通过对其他社会人的偏见来构建本群体的团建。社会人不管你在什么社会地位以及生态位,都有在某种社会连接中变成少数派的可能,都有机会别霸凌、被偏见。
在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的时候,社会不那么内卷,人与人的关系不那么紧张,可以减弱偏见。作者在介绍“书有三避”这一篇章时,即指书曾给作者发挥出了自己避灾、避险、避难的奇特功效。他说自己淋过雨,所以一直愿向大家提供雨伞。他举例自己从小没有书可读,到中学求学时没地方住宿以及上大学没有时间读书等三个阶段与读书结缘的故事,将成长中的几个精彩瞬间重现出来,从个人独特记忆的维度娓娓道来,并提出阅读是输入学习,写作是输出学习,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而良好的阅读能够解除偏见,回应了书名“书山有路”的命题。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通过阅读让心中长满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