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万紫千红总是春 98×180
前几天发表了国画《万紫千红总是春》,许多朋友想了解一下该国画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这个问题太概念化,我就谈一下创作过程中所遇到和解决的几个笔墨问题吧,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用笔
(一)多种笔法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如,中部的大荷叶,用笔时既考虑要中侧并用,又必须每笔长短不齐,有宽有窄。有时下笔实,起笔虚,有时用实笔,有时用虚笔,有的则是由实到虚。
用笔的排列,要有错落,有的由外向里,有的有里向外。还有的是平行,有的交叉。有时浓破淡,有时淡破浓,自然融合,生动活泼。
又如,下部的石头,与荷叶的笔墨有些类似。勾勒点染皴擦同时并举,一笔画到底,由浓到淡,半干后趁湿点苔,干后再用淡墨渲染和。
(二)点染。
如,右侧的反面荷叶用淡墨点染,不是平铺,形成浓淡干湿,且间有空白。
(三)先点染后勾勒,如,荷花的花瓣,牡丹叶子和菊花叶子就是先点染,后勾勒。勾勒等于二次创作,不能完全按点染的轮廓去勾,要可出可进,飞动活泼,虚实并举。
(四)先勾后染。菊花的花头就是这样。高县要有提按,上色要用点染。
(五)点厾。牡丹的花头,牡丹的叶子,菊花的叶子,都是点厾。“点”,形状要小,“厾”,手法要轻。合起来理解,就是轻轻的点。当然不能过于拘泥于文字的表面现象,实际过程中应该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提有按。荷杆的点,大小,轻重,浓淡就更加明显。
(六)一笔到底。
比如,画竹叶,用笔由浓到淡。先用墨绿,越画越淡,不用尽笔肚上的颜色,不蘸色。补色时要补淡彩,最后补水,形成很自然的浓淡干湿。竹杆也是一样。
第二,用色
(一)对比。牡丹花的叶子为浅绿,菊花的叶子为深绿,形成了深浅的对比。牡丹花头为曙红,荷花则为胭脂色,形成反差。鲤鱼的颜色也有差别,一条红,一条墨。
竹杆,有粗与细,长与短的对比,竹叶有浓,中,淡对比。
(二)协调。常言道,色不过三,一幅画面,尽量不要超过三个色系。本作品就是墨,绿和红三个色系。但是,每个色系中又有不同深浅的颜色,如,绿的色系中,有墨绿,中绿,浅绿,嫩绿等。
从色彩上说,中间最重,右下角的石,菊及上面的竹子较轻,有对比,有过渡,形成一盘棋。
第三,布局
(一)聚散,
蜻蜓,其位置,有聚有散,其翅膀,有曲有伸,自然变化。竹叶,一加二加三,有聚有散。
(二)主宾,
整体构图以荷花为主,牡丹是宾,再辅以菊花,竹子,石头,鲤鱼,蜻蜓等。荷花,竹子与牡丹形成合围态势,石头与鲤鱼形成合围,起承转合,有迎有让,有主有次。
(三)开合,右下角出枝,向左上伸出,鲤鱼和牡丹在左下钭向右上伸出,形成两个支撑物,在意念上烘托着右侧的主景,使整个画面多而不乱,险而不危。画面上多种动物,植物,万紫千红,代表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万物共生共长。
(四)虚处实之,实处虚之。荷叶整体上是实的,中间留白,为虚,周围的缺口为虚,这样就不会“糊了”。
(五)留白。上下共有三块留白,留白,主要是注意,要周边不规则,互相不雷同,大小面积有区别。
第四,形状
荷叶外边缘不能太齐,许多植物,比如竹叶,荷叶,芦苇等,都可以形成飞动的形象,形成一种意念,启发观赏者的想象力。同一种物体在形状上,大小上,姿态上或者深浅上要有区别。如,牡丹花头,竹叶,蜻蜓等。
责任编辑:魏雅君